心血管

向定成教授介紹胸痛中心建設的廣州經驗:基於區域協同救治模式

作者: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向定成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04-08
導讀

廣州作為較早在國內探索胸痛中心建設的城市,向定成教授為我們分享了其經驗。當救護車或非PCI醫院接診急性胸痛患者後,現場急救人員連接遠程實時傳輸監護係統。類似快捷、零成本的手段使得醫療決策和關鍵性救治可提早開始,大大推動了區域協同救治體係的進一步完善和普及,應用前景無限廣闊。

  日前,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霍勇教授在接受《中國醫學論壇報》獨家采訪時提到,對於急性病,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急救體係,胸痛中心可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衛生計生委在推動國家整體心腦血管疾病急救體係建設過程中特別提到了胸痛中心建設,這也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

廣州作為較早在國內探索胸痛中心建設的城市,向定成教授為我們分享了其經驗。

  廣州屬於較早在國內探索胸痛中心建設之路的城市,從2010年至今,廣州市共有5家醫院先後成立了胸痛中心。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率先在國內提出“區域協同救治”理念,並成功建立以具有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能力醫院為核心的區域協同救治胸痛中心模式。

獨特的“指揮型院前急救體係”

  不同於北京、上海等多數地區的獨立型院前急救模式,廣州的院前急救是典型的指揮型急救體係。在該體係中,“120”負責接聽呼救電話,然後將急救任務分配至就近醫院,醫院派出救護車現場急救,再將患者送至所屬醫院進行後續治療。

  由於救護車及其配備醫護人員均歸醫院管理,患者一般不會被送至其他醫院,因而實現了就近原則,避免院前急救中非正常的“舍近求遠”現象。但其弊端是未考慮不同醫院救治能力的差異,導致部分患者被送至距離最近但不具備救治能力的醫院,不得不二次轉診。這與“在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醫院,實施最有效的治療措施”這一基本原則相悖。

區域統一規劃、協同救治

  在尚不能改變現有院前急救體係的情況下,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提出將周邊地區作為整體統一規劃,將可行PCI的醫院(PCI醫院)與周邊不可行PCI的醫院(非PCI醫院)聯合,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係。

  該體係的核心是在PCI醫院建立急性心梗區域協調指揮平台,利用遠程實時傳輸監護係統將救護車、非PCI醫院與PCI醫院連接起來,並根據當前最新指南為本區域內所有急性胸痛患者製訂標準診治流程圖,通過嚴格培訓在區域內統一實施。

  當救護車或非PCI醫院接診急性胸痛患者後,現場急救人員連接遠程實時傳輸監護係統。PCI醫院的值班醫生可以通過手機、監護儀等移動或固定終端設備進行遠程會診,幫助現場急救人員決策。

  例如,若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STEMI)患者具備急診PCI適應證且能在指南規定時間內實施PCI,則應盡快轉運,並在救護車上或非PCI醫院啟動術前準備,救護車到達PCI醫院後即可繞行急診、監護室,將患者直接送達導管室;若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實施轉運PCI且患者無溶栓禁忌證,則應盡快開始溶栓治療,然後實施轉診,根據溶栓結果決定是否實施補救性PCI。

  對於高度懷疑主動脈夾層的急性胸痛患者,救護車上醫生通知CT室提前做好準備,當救護車到達後直接送至CT室,若CT提示A型夾層,患者被直接送至外科啟動術前準備,若為B型夾層則根據病情是否穩定決定主動脈腔內隔絕術的時機。

  這種運行機製可使PCI醫院的優勢技術力量能在首次醫療接觸後即參與到救護車和基層醫院的急救之中,從而徹底改變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分離的局麵。基層醫院通過強化培訓和實施統一救治流程,自身診療能力也得到提高。

  已發表數據顯示,區域協同救治體係建立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區域內急性心梗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療的比例顯著升高;院內心力衰竭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顯著降低;患者人均住院時間縮短、住院費用降低。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區域協同救治體係提供了更多選擇。近年來,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建立了胸痛急救微信群,即使急救現場不具備遠程實時傳輸設備,也可通過微信即刻傳輸醫療接觸後的首份心電圖等相關信息至PCI醫院的值班人員。類似快捷、零成本的手段使得醫療決策和關鍵性救治可提早開始,大大推動了區域協同救治體係的進一步完善和普及,應用前景無限廣闊。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