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者,72歲,20餘天前突發寒戰、低熱,伴乏力、關節酸痛、頭痛、耳鳴,無胸悶、胸痛,無心悸、氣促,無咳嗽、咳痰,無皮疹、光過敏,在當地診所治療後症狀無好轉。5天前患者在外院就診,測體溫達39℃,CT檢查示“氣管隆突下後方真性動脈瘤(4.7×3.7cm)並附壁血栓形成,雙肺下葉炎症”,予頭孢類、阿奇黴素抗感染及對症治療後,患者體溫可降至正常,但仍有反複發熱,以午後低熱為主,間伴寒戰、出冷汗,補液後可有雙下肢浮腫,為進一步診治收入院。
【病例簡介】
入院情況
女性患者,72歲,20餘天前突發寒戰、低熱,伴乏力、關節酸痛、頭痛、耳鳴,無胸悶、胸痛,無心悸、氣促,無咳嗽、咳痰,無皮疹、光過敏,在當地診所治療後症狀無好轉。5天前患者在外院就診,測體溫達39℃,CT檢查示“氣管隆突下後方真性動脈瘤(4.7×3.7cm)並附壁血栓形成,雙肺下葉炎症”,予頭孢類、阿奇黴素抗感染及對症治療後,患者體溫可降至正常,但仍有反複發熱,以午後低熱為主,間伴寒戰、出冷汗,補液後可有雙下肢浮腫,為進一步診治收入院。
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
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史。否認傳染病史。否認近期有外出旅遊、接觸疫水史等。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入院查體
體溫38.9℃,呼吸20次/分,血壓143/70 mmHg。心率90次/分,可聞及早搏,3~4次/分,未聞及雜音。神誌清,自主體位,雙眼結膜充血。口唇無紫紺,全身皮膚未見皮疹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捫及,頸靜脈充盈,肝-頸靜脈回流征(-)。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囉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未及,未聞及血管雜音。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浮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可。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示白細胞(WBC) 12.2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 82.5%,血紅蛋白(Hb) 108 g/L,血小板 387×109/L;血生化示肌酐(Cr) 99 μmol/L,尿素氮(BUN)3.4 mmol/L,白蛋白(ALB) 21.4g/L,總蛋白(TP) 54.8g/L,C反應蛋白(CRP)104 mg/L,血小板壓積(PCT) 0.18 ng/ml,紅細胞沉降率(ESR)87 mm/h;尿常規示紅細胞(RBC) 51.2/μl,WBC 46/μl,隱血(++),大便常規未見異常。
其他檢查
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率83次/分,頻發室性早搏(圖1)。
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雙下胸膜增厚黏連,不除外左側少量胸積液。心影增大,主動脈硬化(圖2)。
心髒彩超示升主動脈直徑32 mm,左房直徑39 mm,左室舒張末徑 46 mm,室間隔厚度8 mm,左室舒張功能減退,二尖瓣輕度反流(1.9 cm2),左室射血分數(LVEF)64%(圖3)。
主動脈全程血管造影(CTA)示降主動脈假性動脈瘤並附壁血栓形成,冠狀動脈未見明確病變。雙側少量胸腔積液,雙肺小片感染灶。肝髒多發囊腫,左側結節性甲狀腺腫(圖4)。
【下麵答案來了。。。】
①診治經過
第一步
入院診斷考慮主動脈瘤、肺部感染,予美托洛爾控製心率、氯沙坦控製血壓、呱拉西林/他唑巴坦+莫西沙星抗感染等治療,患者熱峰較前下降,擬感染控製後行手術治療。病原學結果回複示血培養(-)、痰培養(-)、尿培養(-)。
第二步
2周後,複查WBC 10.33×109/L,N% 84.3%,PCT 0.12 ng/ml,G試驗(-),抗結核抗體(-),但患者仍有反複發熱,午後為主,體溫波動在36.5℃~38.5℃。複查Cr進行性升高至172 μmol/L,腫瘤標誌物(-),尿ALB/Cr 183.41 mg/g Cr,尿蛋白(PRO)/Cr 1412.4 mg/g Cr,補體C3 750 mg/L、C4 189 mg/L,抗dsDNA、抗核抗體(ANA)、可提取核抗原(ENA)抗體均(-),抗中性粒細胞核周抗體(pANCA)(+),抗髓過氧化物酶抗體(MPO-ANCA)106.4 RU/ml,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cANCA)、抗中性粒細胞蛋白酶3抗體(PR3-ANCA)、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GBMA)(-)。
第三步
停用抗生素及氯沙坦,改用氨氯地平控製血壓。風濕科會診考慮顯微鏡下多血管炎,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 靜滴qd+環磷酰胺 200 mg 靜滴qod治療5天,患者仍有發熱,且血壓、心率較前升高,腎功能仍進行性惡化,複查Cr 339.6 μmol/L,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500 mg靜滴qd ×3天衝擊治療2次,後續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 靜滴qd+環磷酰胺 400 mg 靜滴qd治療。患者體溫降至正常,予口服潑尼鬆、血壓及心率控製藥物等出院。1月後門診複查肌酐逐漸下降至141μmol/L(圖5)。
②診治體會
老年女性,主動脈瘤合並肺部感染,但給予抗感染治療2周後仍有發熱,伴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患者入院時CT提示雙肺少許感染,入院前已開始抗感染治療,入院後亦使用雙聯抗感染治療,該抗感染方案對社區獲得性肺炎效果較好,且患者呼吸道症狀無明顯加重、痰培養(-),考慮肺部感染已控製;患者發熱伴腎功能不全,尿常規提示白細胞升高,但患者無明顯腰痛及尿路刺激征,尿培養(-),故考慮泌尿係統感染可能性不大;血行感染未控製時可有反複持續發熱,且患者合並主動脈瘤,如出現瘤體感染,則動脈瘤破裂風險增高,應盡快行手術治療。然而多次複查感染指標已較前下降,且行血培養等均未提示陽性結果,敗血症可能性不大。綜上,需考慮發熱由非感染性疾病引起,主要與瘤內血栓吸收熱、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我院CTA提示降主動脈假性動脈瘤並附壁血栓形成,血栓機化過程中可有午後低熱,但持續時間較短。患者發熱已超過2周,除吸收熱外應合並其他引起發熱的疾病。此外,該患者雖為老年女性,但胸、腹CT未見明顯實體腫瘤,全身淋巴結無腫大,腫瘤指標(-),腫瘤性疾病可能性不大。然而患者住院期間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有血尿、蛋白尿,風濕免疫指標有陽性發現——pANCA(+)、MPO-ANCA明顯升高,綜合發熱、腎功能惡化等,考慮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可能性大。轉至風濕科予激素及免疫抑製劑治療後,患者體溫降至正常,腎功能逐漸恢複。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PA)是一種主要累及小血管的係統性壞死性血管炎,可引起多器官損害,一般男性多見,多在50~60歲發病。可呈急性起病,表現為急進性腎小球腎炎和肺出血,也可隱匿起病。患者發病初期可有發熱、乏力、消瘦、納差、關節痛等全身症狀,多係統損害以腎髒、皮膚和肺部為主。據文獻報告,腎髒損害發生率近80%,主要表現為血尿、蛋白尿級急性腎小球腎炎;實驗室檢查可見ESR、CRP升高;尿常規可見蛋白尿、血尿和紅細胞管型,腎髒受累時有肌酐升高。約80%MPA患者ANCA陽性,其中60%為MPO-ANCA(+)、40%為PR3-ANCA(+)。腎髒、皮膚、肺部、肌肉活檢可見血管炎表現。MPA診斷無統一標準,以下情況有助於MPA診斷——中老年、男性多見;起病前有前驅症狀;腎髒損害;肺部損害或肺-腎綜合征;有多係統受累表現;ANCA(+);腎、肺活檢有助於診斷。MPA需與結節性多動脈炎(PAN)、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CSS)、韋格納肉芽腫(WG)、肺出血-腎炎綜合征、狼瘡腎炎等疾病鑒別。
本例患者符合老年、有全身症狀、腎損害、ANCA(+)等條件,考慮MPA,給予激素、環磷酰胺(CTX)等治療後症狀好轉,腎功能逐漸恢複。臨床上對於反複發熱、經積極抗感染治療後仍無好轉、多器官受累的患者,尤其是合並腎髒或其他器官功能進行性惡化時,應注意是否合並風濕免疫性疾病,早期排查及幹預,及時使器官功能得到恢複。除非有急診手術指征,否則在風濕性疾病活動期進行手術治療,可能導致手術並發症風險升高。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