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00年,《英國醫學雜誌》(BMJ)雜誌第一次刊登了吸氧對心絞痛患者的作用。研究主要終點為根據心肌肌鈣蛋白I(CTnI)與肌酸激酶(CK)水平評估的心梗麵積,二級終點為6個月時的心梗再發、心律失常與心肌磁共振估測的梗死麵積。
早在1900年,《英國醫學雜誌》(BMJ)雜誌第一次刊登了吸氧對心絞痛患者的作用。此後,吸氧被常規寫入心梗患者的住院醫囑中。多年來,我們習慣去這樣做。但是否曾想過,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近日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雜誌上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研究發現,動脈血氧飽和度正常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常規吸氧(8 L/min)並無益處,反而增加了早期心肌損傷幾率;並且,6個月後心梗麵積增加。該研究在638例STEMI患者中,評估了吸氧對預後的影響。研究主要終點為根據心肌肌鈣蛋白I(CTnI)與肌酸激酶(CK)水平評估的心梗麵積,二級終點為6個月時的心梗再發、心律失常與心肌磁共振估測的梗死麵積。
結果顯示,與未吸氧者相比,吸氧患者的CK水平顯著升高(1543 U/L 對1948 U/L),心梗再發率(0.9%對5.5%)、心律失常發生率(31.4%對40.4%)及心梗麵積(13.1 grams對20.3 grams)顯著增加。臨床終點如下圖所示。
2009年,歐洲心髒病學會(ESC)、美國心髒病學會基金會(ACCF)、美國心髒學會(AHA)和世界心髒聯盟(WHF)對心肌梗死進行了全球統一定義。其中,"繼發性心肌梗死"被定義為因氧供需不平衡,如冠脈痙攣、貧血或低血壓等導致缺血而繼發的心肌梗死。由此,從理論上來看,因氧供需不平衡而"補氧",似有道理。然而,近年來一些研究陸續發現,急性心梗患者吸氧,增加了冠脈阻力,生成活性氧,將導致一係列不良反應,與該研究結論一致。但是,這些研究結論均無法為指南提供直接證據,以無懈可擊的循證醫學證據,來還吸氧一個"清白",或者,徹底否決吸氧在急性心梗臨床治療中的益處。因此,目前各國指南呈現出來的,是明顯不一致的觀點。"不和諧"的指南建議1999年ACC/AHA急性心肌梗死管理指南建議
存在肺淤血、動脈血氧飽和度<90%的患者應吸氧(Ⅰ級推薦);所有無並發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2~3小時內應接受常規氧療(Ⅱa級推薦)。
2003年ACCF/AHA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指南建議
在STEMI急性期是否應常規予以氧療,沒有支持或反對證據,就此無法給出推薦意見。
2004年ACC/AHA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指南建議
動脈血氧飽和度<90%或肺淤血患者在STEMI發病6小時內應持續吸氧(Ⅰ級推薦)。
2013年ESC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指南建議
動脈血氧飽和度<95%、呼吸困難或急性心衰患者應吸氧(Ⅰ,C)。
2015年中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
所有STEMI患者應立即給予吸氧和心電、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心律失常、血液動力學異常和低氧血症。合並左心衰竭(肺水腫)和(或)機械並發症的患者常伴嚴重低氧血症,需麵罩加壓給氧或氣管插管並機械通氣(Ⅰ,C)。
專家點評:吸氧利弊 依舊是謎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Dr. Nedeljkovic指出,近年來不少研究均顯示,冠心病患者常規吸氧並無獲益,反而深受其害。例如,2005年發表於《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穩定性冠心病患者通過麵罩吸入純氧15分鍾,冠脈阻力增加了40%,冠脈血流減少了30%。下圖為其中一例患者吸氧前(左圖)、及吸氧後(右圖)右冠的造影情況。
專家認為,發表在《BMJ》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設計嚴謹,結論可信。但就樣本量而言,仍不足以改變目前的臨床實踐,需要更大樣本量研究來提供依據。
未來特別需要關注的一項研究為DETO2X-AMI研究。這項研究共納入6600例急性心梗患者,隨機予以6~12個小時吸氧治療(6 L/min),以評估吸氧對患者預後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終點旨在評估急性心梗患者接受氧療,是否可降低1年時死亡率。二級終點為30天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衛生經濟學指標評估。研究啟動於2013年,計劃於2015年底完成,預計將對未來指南製定產生直接影響,值得期待。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