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心室分離2例分析

作者:馬蘭,王黎,韓衛星 來源: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誌 日期:2015-07-08
導讀

         入院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級;心律失常,頻發室性早搏。本報告中兩名患者均記錄到心室分離,但病例1患者的心率變異性明顯低於病例2患者,從這個角度而言,前者比後者更易發生心室顫動和心髒性猝死。

作者: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電科 馬蘭,王黎,韓衛星

【病例1】

  患者女性,73歲,主因“反複胸悶、胸痛10餘年,伴暈厥1次”入院。患者近一月來胸悶、胸痛加重,口服硝酸酯類藥物後較長時間才能緩解,三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突發暈厥,無眩暈、抽搐及口吐白沫等症狀。既往患冠心病史十餘年,口服硝酸異山梨酯控製。

  入院查體:血壓100/60mmHg,神清,雙側頸靜脈充盈,兩肺呼吸音粗,心界擴大,心率75次/min,律不齊,雙下肢輕度水腫。

  心電圖示:頻發室性早搏ST-T變化。

  入院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級;心律失常,頻發室性早搏。入院後給予靜滴硝酸異山梨酯、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療。患者入院第3天小便時突然暈倒,意識喪失,呈歎息樣呼吸,心電監護示心室顫動。立即給予電複律、胸外按壓、腎上腺素等搶救措施,經救治無效後死亡。

  患者症狀發作時正處於動態心電圖監測期間,當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心室存在兩個節律點。通道一顯示:一種QRS波寬大畸形(V),頻率75次/min,另一種QRS波時限寬、振幅較小(V1),頻率66次/min,兩種節律點互不幹擾,互不影響。兩個節律點的QRS波形差別在通道三更為明顯,一種QRS波主波向下,時限約0.28s,另一種主波向上,時限約0.36s。QRS波形逐漸由相互融合到彼此分離,再逐漸融合,出現不同程度的融合波。此種情況持續約1min後轉為心室顫動。心電圖診斷:心室內兩個自主節律並存形成心室分離

  圖1 患者突發意識喪失時動態心電圖圖形

  【病例2】

  患者女性,19歲,主因“活動後胸悶、氣促一個月”入院。

  入院查體:血壓100/70mmHg,神清,頸靜脈無怒張,兩肺未見明顯異常,心界向左下擴大,心率140次/min,律齊,未聞及S音,腹軟,雙下肢不腫。

  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心髒彩超示:左室增大、整體心肌活動受抑。

  入院診斷:擴張型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級。入院後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患者住院期間發生3次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伴意識喪失,經積極搶救後意識恢複,病情轉穩定出院。該患者出院一月後複查動態心電圖示:頻發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QT間期明顯延長,休息或心率增快時尤為明顯,最長QT間期達0.70s。半年後隨訪,該患者猝死。

  患者住院行動態心電圖檢查期間突然出現意識喪失,當時動態心電圖提示:兩種QRS波形,一種QRS波寬大畸形,振幅較低,時限約0.28s,頻率約81次/min;另一種QRS波呈室上性,振幅較高,時限0.09s,頻率20耀40次/min,兩種節律點互不幹擾,互不影響。心電圖診斷:心室撲動伴室上性節律形成心室分離。

  圖2 患者突發意識喪失時動態心電圖圖形

  【討 論】

  心室分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完全性心室內阻滯,也是一種較為罕見的心律失常。心室分離多見於嚴重器質性心髒病患者或垂危心髒病患者的臨終期。心室分離與心室內存在廣泛彌散性病變發生傳導障礙有關,此時心室分離成兩個或多個互不相關的部分,阻礙心髒傳導係統和心室肌的電傳導,形成雙相阻滯圈而形成心室分離。

  心室分離可分為單源性、雙源性、多源性三種類型,QRS波有以下幾種組合方式:①心室撲動或顫動伴室上性節律(竇性、房性、房室交界性);②心室撲動或顫動伴心室自主節律;③室上性節律伴心室異位節律;④心室內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互不幹擾的自主節律並存;⑤室上性激動經左、右束支下傳,分別激動左、右心室除極產生的兩種不同形態的QRS波。本報告中病例1屬於第④種,病例2屬於第①種。

  本報告中的2名患者均在動態心電圖檢查過程中出現心室分離、心室撲動及顫動,綜合其臨床資料,以下幾點應引起重視:

  ①基礎病變:兩例患者分別為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均具備產生心室分離的病理基礎;

  ②QT間期:病例1患者心室內兩個自主節律點所形成的QRS波均寬大畸形,QT間期明顯延長,表明大部分心室肌及心室內傳導係統病變廣泛,心肌電離散度增加,應激性增高,極易發生心室撲動或顫動,導致心髒驟停,而該患者的病情預後也的確如此。病例2患者為心室撲動伴室上性節律形成心室分離,該患者搶救成功後心電圖中QRS波均為室上性波形,提示心室肌及心室內傳導係統尚未發生不可逆的廣泛病變,經積極有效治療仍有存活希望,因此該患者住院期間雖發生3次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但都經搶救後恢複竇性心律,病情好轉後出院。病例2在隨訪過程中發現隨著病情的發展,QT間期明顯延長。綜合比較兩名患者的QT間期及其演變過程,提示QT間期可能與心室分離患者的預後有關,但這還須有較大樣本的研究來證實;

  ③心率變異性:兩例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均減低,病例1患者為54.7ms,病例2患者為80.3ms。一般認為心肌的電穩定性依賴於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和體液之間的精確平衡,心率變異性減低表明迷走神經活性減低,而一旦迷走神經活性減低,心肌的電穩定性下降,可致心室顫動閾值變低,易引起心室顫動和心髒性猝死。本報告中兩名患者均記錄到心室分離,但病例1患者的心率變異性明顯低於病例2患者,從這個角度而言,前者比後者更易發生心室顫動和心髒性猝死。

來源: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誌,2011年6月第3卷第2期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