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李新立教授評感染性心內膜炎: “心內膜炎團隊”理念是最大亮點

作者:王娣 發自英國倫敦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09-01
導讀

今年ESC更新的另一部重要指南是感染性心內膜炎(IE)診療指南,記者在倫敦會議現場采訪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李新立教授(李新立教授、黃峻教授及楊傑孚教授共同牽頭組織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衰學組專家編撰的我國《成人感染性心內膜炎預防、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於2014年10月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發表)。他指出,盡管IE新指南在經典的診斷標準、臨床特征和治療方案並無大的修改,但新指南體現出的一些新理念是其亮點,值得我們借鑒。

2015歐洲心髒病學會年會(ESC2015)專題報道

李新立教授在會場

今年ESC更新的另一部重要指南是感染性心內膜炎(IE)診療指南,記者在倫敦會議現場采訪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李新立教授(李新立教授、黃峻教授及楊傑孚教授共同牽頭組織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衰學組專家編撰的我國《成人感染性心內膜炎預防、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於2014年10月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發表)。他指出,盡管IE新指南在經典的診斷標準、臨床特征和治療方案並無大的修改,但新指南體現出的一些新理念是其亮點,值得我們借鑒。

工作組背景

李教授首先提示,ESC於2009年發表的IE指南是由ESC聯合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感染性疾病學會(ESCMID)、國際感染與癌症化療學會(ISC)共同撰寫完成,而這次的新指南雖仍由ESC的IE專家工作組主導、但合作學會變成了歐洲心胸外科學會(EACTS)和歐洲核醫學學會(EANM)。注意到這一背景有助於對指南一些更新要點的理解。

首提“心內膜炎團隊”理念

李教授強調,“心內膜炎團隊(Endocarditis Team)”理念的提出是新指南最大的亮點,其原因在於:1)IE絕非單一疾病,而是可累及多係統的複雜疾病,單學科醫生很難完善管理;2)包括初級醫療保健、心髒內科和心髒外科、微生物學、感染病、神經科、神經外科等多專業團隊可提高IE診療水平,例如在診斷方麵,在經典診斷方法(血培養、心髒超聲等)基礎上,強調整合應用多模式影像學方法如多排CT(MSCT)、SPECT、PET-CT、MRI、核素顯像等,這將大大提高IE及其並發症的早期診斷率,這些技術都需要專業人員實施;3)約半數IE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手術治療,及早與外科團隊溝通十分重要。

新指南還強調多由學科組成的“心內膜炎團隊”非常關鍵,由該團隊聯合製定的方案在對瓣膜性疾病管理,包括經胸主動脈瓣介入置換、規範化醫療、外科手術適應證選擇方麵經過隨訪一年後死亡率從18.5%到8.2%。許多作者最近都得到相同的研究結果。據此2014美國AHA/ACC發表的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將團隊指定的方案作為IB證據推薦。

外科幹預時機更加靈活

2012年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第一個比較早期外科與常規保守治療IE的RCT研究結果為外科早期積極幹預提供了證據。既往強調感染性心內膜炎抗生素治療至少4-6周,新指南則調整為自體瓣膜感染贅生物形成後抗生素治療2-6周,外科根據臨床情況靈活及早行外科幹預,去除贅生物瓣膜病灶,患者可能獲益。

此外,由於隨著器械的廣泛置入、靜脈吸毒人群等增加,右心係統感染性心內膜炎人群在增加,應引起臨床醫生重視,避免誤漏診。

另外新指南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由於其腎髒毒性和無臨床獲益不再推薦用於葡萄球性自體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

對我國醫生的啟示

李教授指出,我國2014年發布的專家共識就是組織國內心血管內外科、感染病科、影像科和病理學專家共同撰寫完成的已經滲透了多學科合作的理念,這一點與新版ESC指南不謀而合,但共識參照的主要為2010年之前發表的文獻,新近發表的關於外科幹預的高質量研究、以及多模式影像學方法綜合用於診斷的策略,未能被寫入,考慮在下次更新時引入。

他呼籲,我國基層醫院對IE認識不足,誤診和延遲診斷率較高,盡管我國IE發病率相較冠心病、高血壓等較低,但患者死亡率高,預後差。我們應在中國專家共識基礎上選擇性吸收ESC新指南適合我國國情的推薦意見,指導臨床實踐。

中國醫學論壇報“壹生”原創,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下載: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