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顫背心”(WCD)是一種可穿戴的體外除顫器,能持續監測患者心律,並在檢測到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1分鍾內自動發放電擊治療。WEARIT-Ⅱ注冊研究是一項目前仍在進行中的前瞻性隨訪研究,研究者對在美國使用WCD的患者進行隨訪觀察,以評價這一橋接治療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詳細]
SMART-AF研究是一項采用新型接觸測壓導管對陣發性症狀性心房顫動(房顫)患者進行消融治療的前瞻性、多中心、非對照臨床研究。研究共納入172例患者,結果顯示,隨訪12個月手術成功率為71.9%,3例患者進行了抗心律失常藥物(AAD)調整,方案調整校正後的治療成功率為69.4%。平均每台手術測定的接觸壓力為(17.9±9.4)g,平均接觸時間百分比為(73.5±18.2)%。在選定的術者中接觸時間百分比>82%和≤82%的手術成功率分別為84.4% 和 65.1%,方案校正後手術成功率分別為83.7% 和 60.7%。
[詳細]
Shock-less研究是一項前瞻性臨床研究,其結果提示,在現實世界中向臨床醫生提供反饋報告,有助於增加基於循證醫學證據推薦的參數設置的使用,並使ICD放電事件減少。研究入選了世界範圍內118個中心置入ICD進行心髒性猝死(SCD)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患者。臨床醫生在患者入組後9個月可收到反饋報告,這一報告將同時顯示醫生程控的參數設置和指南推薦的設置目標,包括心室顫動(VF)識別標準、最長治療時間、室上性心動過速(SVT)鑒別標準、導線完整性檢測和三磷酸腺苷(ATP)治療。
[詳細]
研究中期分析結果提示,采用抗生素塗層(ABE)包被的CIED術後90天主要感染事件發生率極低,患者風險僅輕微增加。研究在美國55個醫療中心入選接受單腔/雙腔ICD(CITADEL)更換或心髒再同步化治療(CRT,CENTURION)更換的患者,主要觀察終點為嚴重CIED感染(包括囊袋感染、深部組織感染、心內膜炎)、輕微CIED感染(僅有皮膚感染)和CIED機械並發症。對主要終點事件的中期分析是指對最初入組的1000例患者進行90天觀察隨訪的結果分析。
[詳細]
BLOCK HF研究結果表明,對伴有心室收縮功能障礙的房室(AV)阻滯患者,給予雙室起搏能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主要體現在臨床複合終點事件評分和生活質量的改善。研究入選了LVEF≤50%、紐約心髒學會心功能分級(NYHA)Ⅰ~Ⅲ級、不滿足CRT治療Ⅰ類適應證的AV阻滯患者,置入CRT-P/D。所有患者先進行30~60天右室(RV)起搏,在此期間給予優化藥物治療。之後將患者隨機分入雙室起搏組和右室起搏組。分別在隨訪6、12、18和24個月時計算臨床複合終點事件評分,並評估隨機化治療前後NYHA分級及明尼蘇達州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評分的變化情況。
[詳細]
由瑞德(Reddy)教授公布的一項前瞻性、隨機臨床研究結果提示,左心耳封堵術顯著優於華法林。該研究共入選了800例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平均隨訪45個月結果顯示,與華法林相比,采用Watchman進行左心耳封堵治療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出血性卒中的發生風險分別為0.65(P=0.04)、0.4(P=0.005)和0.18(P=0.01),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似。
[詳細]
這項前瞻性、非隨機、單臂臨床研究是首項在人體中進行的無導線起搏器相關臨床研究,入選了需要進行心室起搏模式VVI(R)起搏而非起搏器依賴的患者。這種無導線起搏器(LCP)通過遠端單螺旋固定於心內膜上,其近端有一個停靠界麵可用於收回和重新定位。它能感受右室心腔的血液溫度,根據代謝需要提高起搏頻率。研究主要終點為評價LCP的安全性,次要終點為評估LCP的臨床表現,包括起搏功能、電池壽命、頻率適應性反應、置入成功率和手術時間,其結果將在今年5月公布。
[詳細]
研究入選了歐洲和北美9個國家54個中心的462例患者,在器械置入前,453例患者被隨機分入標準單腔ICD治療組(SC)和優化雙腔ICD治療組(DC),通過程控鑒別診斷功能和特殊的起搏模式對雙腔ICD進行參數優化。研究者對兩組入選患者均設定了4個心律失常監測區。除SC組的慢VT區外(關閉ATP和電擊治療),其餘所有的治療區均給予ATP和電擊治療。觀察終點為正確電擊、不正確電擊發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