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中醫上的詞。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
濕氣是中醫上的詞。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
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為陰邪,更易損傷陽氣。脾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外感濕邪,留滯體內,常先困脾氣,使脾陽不振,運化失職,水濕停聚,出現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腹瀉便溏等症。
濕毒的程度:
一級濕毒:在表皮
症狀:皮膚騷癢,長濕疹,頭臉油膩、長痘。
二級濕毒:在肌肉
症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級濕毒:在骨骼,即是骨寒濕,俗稱風濕。
症狀:肩周炎,肩痛,頸椎勞損,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四級濕毒:在髒腑(子宮、卵巢、脾胃、肺)
症狀:脾胃虛弱,便秘,多痰,婦科炎症。
五級濕毒:在身上(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正在被濕氣困擾呢?
1.看起床狀態:身體困重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會覺得很困,頭上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
2.看精神狀態:關節酸痛
經常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感覺四肢或身體沉重甚至有渾身酸疼的感覺。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活動時關節發緊,好象不靈活。
3.看舌頭:舌苔黏膩
體濕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舌頭周圍有明顯的齒痕,舌苔白膩寒濕較重,舌苔黃膩濕熱較重。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4.看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
正常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幹淨。如果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濕。建議大便後觀察一下馬桶,是否有一些會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
中醫認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隻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要想真正祛除體內濕氣,中藥調理是必須的,但還得改善生活習慣。
1、找到正確的醫生。進行合適的治療方案,不可自己到藥店買藥服用,還要檢查中藥材質量的真假。
2、越懶越要運動。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髒,引發一係列的病症。
3、飲食清淡適量。腸胃係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還可以進行食療,如紅豆薏米粥,或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
4、妙用蔥、薑、蒜。蔥、薑、蒜不僅是家裏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嚐試在家裏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