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以及居處環境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因素有關外,還與精神和心理因素有著極大的關係。“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句話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名篇《素問·上古天真論》,它明確提出了養生的目標是“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體強謂之健,心寧謂之康”,隻有達到形神互養,身心俱健,才是真正健康的個體,才有可能實現長壽的目的。
本次解讀的是《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第14-20條。
(十四)保持心態平和,適應社會狀態,積極樂觀地生活與工作。
(十五)起居有常,順應自然界晨昏晝夜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並持之以恒。
(十六)四季起居要點: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十七)飲食要注意穀類、蔬菜、水果、禽肉等營養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十八)飲食宜細嚼慢咽,勿暴飲暴食,用餐時應專心,並保持心情愉快。
(十九)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
(二十)飯前洗手,飯後漱口。
心態平和 樂觀生活
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以及居處環境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因素有關外,還與精神和心理因素有著極大的關係。“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句話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名篇《素問·上古天真論》,它明確提出了養生的目標是“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體強謂之健,心寧謂之康”,隻有達到形神互養,身心俱健,才是真正健康的個體,才有可能實現長壽的目的。
中醫認為,情誌是由五髒之氣所化生,如果情誌失調,則容易損傷髒腑氣血,影響人體健康。其中,憤怒、憂鬱、悲傷、驚恐四種不良情緒對人體的影響和危害最大。因此,中醫主張調和七情,平和心態。平時做到和喜怒、去憂悲、節思慮、防驚恐。
起居有常 順應自然
人們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但是,從醫學的角度而言,早睡早起並不適合所有季節,也不一定有益於健康。
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中醫認為,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因此春、夏兩季應當晚睡早起,秋季必須早睡早起,冬季則應早睡晚起。
春季是陽氣生發、萬物生長的時節,應當“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通過晨起散步,達到舒緩形體、條暢情誌的目的。可以稍晚一點睡覺、早一點起床,以適應晝長夜短所帶來的陰陽消長變化。
進入夏季,陽氣極度旺盛,應當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適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使體內陽氣不斷得以宣泄。
秋季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進入成熟、凋零的季節,應當“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保證充足的睡眠。腦血栓等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後,因此,秋季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梗死有一定的作用。
冬季陽氣潛藏,萬物蟄伏,應當“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冬天自然界陰寒獨盛,陽氣閉藏,處於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時節,應當早睡晚起,避寒就暖,適當地減少活動,以免擾動陽氣,損耗陰精。
均衡搭配 飲食有節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膳食配製原則。這就說明,我們的日常飲食應該“五穀”“五畜”“五菜”“五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補充人體的氣血精微,使脾胃行使正常的消化功能,保證機體的健康長壽。
日常飲食的常見搭配原則有三條:粗細搭配,以粗為主;葷素搭配,以素為主;酸堿搭配,以堿為主。
科學飲食不僅講究合理搭配、五味調和,更要“飲食有節”。
按照相對規律的時間和進食量來進行,
脾胃就會適應這種進食規律,
提前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
中醫還主張三餐的飲食數量和質量要各有區別,具體來說即是“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符合大自然規律。
飯前洗手 飯後漱口
俗話說:“病從口入。”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既是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對於預防疾病、維係健康大有益處。
飯前洗手
如果我們用帶有大量病菌的手去抓拿食品,手及指甲上的各種病菌就會隨食物進入體內,感染上腸炎、痢疾、傷寒、肝炎、蛔蟲病等消化道傳染病。
飯後漱口
如果飯後不能及時漱口、刷牙,時間久了,牙齒間隙中殘留的食物就會在口腔內發酵,產生大量的細菌和酸性物質,從而腐蝕牙齒,導致口腔疾病或牙周炎、齲齒等牙病,影響身體健康,嚴重者還可引起全身性疾病。
因此,正確的漱口、刷牙時間應是每次吃完飯後半小時之內,並且最好每三個月更換一次牙刷。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堅持下來,就會擁有健康的身體。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