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牙十幾年前因根管治療失敗拔除,後來鑲活動義齒,經過幾次更換義齒後發現前牙缺牙間隙逐漸變大。刷牙時經常牙齦出血,但未曾治療,希望通過治療改善美觀。
【病史簡述】
患者男性,40歲。
主訴
上前牙缺失多年,現缺牙間隙較大並影響外觀。
現病史
上前牙十幾年前因根管治療失敗拔除,後來鑲活動義齒,經過幾次更換義齒後發現前牙缺牙間隙逐漸變大。刷牙時經常牙齦出血,但未曾治療,希望通過治療改善美觀。
既往史
上前牙十幾年前因外傷曾進行根管治療,根管治療失敗後患牙被拔除,並行活動義齒修複,十幾年來曾更換過4~5副局部義齒。
全身狀況
體健。
檢查
12~22缺失,可見廣泛菌斑輕度堆積;局部可見牙齦紅腫;探診出血(BOP)>95%,探診深度(PD)廣泛達6mm;深覆牙合深覆蓋,且下前牙過長,其切緣至上頜黏膜距離僅為1.5mm。
X線片示:全口牙槽骨廣泛性輕度水平吸收,牙槽脊頂影像清晰。
【診斷】
錯牙合畸形
【治療計劃】
慢性牙周炎:非手術治療。
錯牙合畸形:慢性牙周炎治療穩定後,行正畸治療。
種植治療:待正畸治療穩定後,由於患者缺牙十餘年,故種植體植入時機為延期種植;種植、植骨同時完成,之後經過一定時期的牙齦成形並等待軟組織的穩定(6~9個月)後行單冠修複。
由於患者上前牙骨突根方有凹陷,故術中會出現種植體根尖部分的骨開窗情況,但如想獲得長期穩定的美學效果,種植體的三維位置尤為重要,所以種植體應按照正確的三維位置和方向植入,同期需要進行植骨。
通過很多學者的觀察研究發現,由於種植體周生物學寬度的原因,相鄰種植體間的距離最少為3mm才有可能有種植體間的齦乳頭,故兩種植體間保留了約5mm的距離以實現正常的種植體間齦乳頭形態。
考慮到受植區域為美學區,所以植骨材料考慮使用改建緩慢的植骨材料(如Bio-Oss)進行骨增量。在二期置換種植體愈合基台時采用了原位旋轉瓣,在增加唇側軟組織厚度的同時不會影響齦乳頭的血供和形態。
待愈合基台周圍的軟組織愈合後,對軟組織進行反複多次牙齦成形,長達3個月,並繼續觀察3個月,以確定軟組織的位置已穩定,繼而取印模製作個性化基台及特殊比色全瓷冠。最終,臨床戴牙取得長期穩定的美學效果。
【治療過程】
見圖1~24。
▲圖1 患者初診口內影像(a:咬合關係不良,缺牙間隙明顯增加,可見下前牙伸長)及曲麵體層片(b)
▲圖2 患者微笑影像
▲圖3 患者牙周治療前上頜、下頜探診記錄
▲圖4 患者牙周治療後上頜、下頜探診記錄
▲圖5 患者正畸1年半結束後口內影像
▲圖6 患者正畸1年半結束後曲麵體層片
▲圖7 種植術中發現根尖區明顯骨凹陷
▲圖8 按正確的三維位置植入兩顆Straumann骨水平植體後根尖區可見骨開窗
▲圖9 唇側進行Bio-Oss骨粉植骨
▲圖10 植骨後放置Bio-Gide膠原膜
▲圖11 植骨後縫合關閉創口
▲圖12 術後2周拆線時組織愈合良好
▲圖13 種植術後4個月不翻瓣置換愈合基台(唇麵影像)
▲圖14 種植術後4個月不翻瓣置換愈合基台(麵影像)
▲圖15 換愈合基台3周後軟組織愈合好
▲圖16 經過3個月的牙齦成形及半年的等待確定牙齦已經穩定
▲圖17 去除臨時冠及臨時基台後的唇麵影像
▲圖18 去除臨時冠及臨時基台後的麵影像
▲圖19 使用個性化轉移杆進行軟組織形態轉移
▲圖20 將個性化轉移杆及種植體替代體連接就位後推回到聚醚矽橡膠印模中
▲圖21 個性化氧化鋯基台(唇舌麵觀)
▲圖22 特殊比色全瓷冠
▲圖23 戴入個性化瓷基台(唇麵影像)
▲圖24 戴入個性化瓷基台(麵影像)
【治療效果】
見圖25~28。
▲圖25 修複體粘接後2周口內影像(a、b)
▲圖26 修複體粘接時根尖片
▲圖27 修複兩年半後口內影像(a、b)
▲圖28 修複兩年半後根尖片
【專家點評】
胡文傑教授:
本病例是一個典型的多學科聯合治療病例,其專業治療涉及牙周、修複、正畸以及最後的種植修複。作者通過牙周基礎治療控製炎症,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畸治療,在一定程度解決前牙區覆覆蓋問題,為種植修複治療創造條件,並在治療結束後有一定的追蹤複查。作者的診治思路清晰,治療總體效果良好。
合作者: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梁煒醫師、哈爾濱啟點義齒都本暉技師、北京迪藝醫學技術公司孫井德技師。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