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例為慢性牙周炎致前牙漂移、深覆牙合患者。本病例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進行治療。無托槽隱形矯治器具有可摘戴、便於口腔衛生維護和牙周治療的優點,更適合於伴有牙周炎的錯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療。
本病例為慢性牙周炎致前牙漂移、深覆牙合患者。本病例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進行治療。無托槽隱形矯治器具有可摘戴、便於口腔衛生維護和牙周治療的優點,更適合於伴有牙周炎的錯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療。
【基本情況】
患者男,48歲,前牙有縫、前突求診。
【臨床檢查】
患者麵部對稱,側麵觀上頜前突,下頜後縮。
口內情況:恒牙列,24、34、44缺失,磨牙Ⅲ類關係,上牙列散隙,上前牙扇形漂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蓋。口腔衛生較差,11與12間牙齦乳頭紅腫,多個牙探診有牙周袋形成,11鬆動Ⅰ度,餘切牙鬆動(-),患者麵像及口內像如圖1、2所示。
圖2 治療前口內像
X線檢查
全口曲麵體層片(圖3)顯示,患者全牙列牙槽骨吸收;根尖片(圖4)示11近中牙槽骨角形吸收已達根尖1/3,21牙槽骨脊頂吸收至根1/2,23牙槽骨近中骨板角形吸收至根1/2。磨牙區骨脊頂吸收3 mm。治療前頭顱側位片見圖3,治療前ODS模型見圖5。
圖3 治療前頭顱側位片及曲麵體層片
圖4 治療前根尖片
圖5 治療前ODS模型
【診斷】
牙型:安氏Ⅲ類。
骨型:Ⅱ類。
麵型:上頜前突,下頜後縮。
【問題列表】
上牙列間隙;
上切牙病理性牙移位;
前牙深覆牙合、深覆蓋;
24、34、44缺失;
慢性牙周炎。
【矯治目標】
排齊牙列,關閉牙列間隙;
改善前牙深覆牙合、深覆蓋;
改善牙周狀況。
【矯治設計】
牙周基礎治療與維護。
壓低、內收上切牙,關閉上牙列間隙。
壓低下切牙,伸長下後牙,整平Spee曲線,改善前牙覆牙合、覆蓋。
【治療過程】
牙周基礎治療及宣教
患者進行全口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口腔衛生宣教,並按牙周醫師的要求,每2~3個月行牙周檢查與治療。
開始隱形矯治
牙周基礎治療結束3個月,開始隱形矯治。於14、25、35、36、45、46上粘接附件(圖6),於16、26牙合麵粘接牙合墊。矯治過程中注意牙合墊是否脫落或磨損,及時修補。
圖6 ODS設計附件粘接圖示
磨除牙合墊
注意上前牙內收時有無咬合幹擾,及時調牙合。下頜前磨牙伸長到位後,磨除16、26牙合墊。
佩戴第24步矯治器
下頜佩戴第24步矯治器時,分別在36、37、46、47的頰、舌側粘接舌扣,矯治器上預留伸長空間,用3/16英寸、3.5盎司皮圈牽引,輔助伸長下磨牙(圖7)。
圖7 下頜磨牙頰舌側粘接牽引扣
矯治結束
患者共戴用矯治器上頜32步,下頜26步。
矯治後,牙列間隙關閉,麵型及覆牙合覆蓋改善。11根尖片(圖8)顯示,治療後較治療前,牙周支持組織增加,牙槽骨角形吸收區水平向縮小0.3mm,垂直向縮小0.6mm。11鬆動Ⅰ度,餘切牙無鬆動。
圖8 治療後根尖片
【矯治結果】
圖9 治療後口內像
圖10 治療後X線檢查
圖11 治療後ODS模型
【臨床總結】
病理性牙移位
病理性牙移位(PTM)在重度牙周炎患者中的發生率為30%~50%,且常見於上前牙區。其主要由於牙周支持組織喪失尤其是骨組織的丟失,咬合因素(如後牙缺失、前牙深覆牙合、牙合創傷等),頰舌唇肌力量不平衡及牙周和根尖周組織炎症所致,是牙周炎患者要求正畸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
PTM須通過正畸、牙周聯合,有時須配合修複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正畸治療通常是壓低牙齒,臨床研究表明,牙周手術配合正畸壓低可以產生新附著,有利於PTM牙周組織的恢複。
本病例右上中切牙牙槽骨角形吸收,在盡量保證治療前後根尖片投照角度一致的情況下,以鄰牙作為校準,在根尖片上對治療前後的骨量進行評價,治療後牙槽骨角形吸收區水平向縮小0.3 mm,垂直向縮小0.6mm。盡管根尖片並不能說明骨量改變,但從影像學上能看到骨吸收區域有所減小。
無托槽隱形矯治器矯治牙周病的優勢
無托槽隱形矯治器具有可摘戴、便於口腔衛生維護和牙周治療的優點,更適合於伴有牙周炎的錯牙合患者的治療;同時,無托槽隱形矯治器佩戴後具有牙弓夾板和牙合板的作用,可有效減少側向力,有利於牙周的恢複和減輕牙齒鬆動;由於無托槽隱形矯治器的設計是在三維數字模型上進行的,每個矯治器移動牙齒的數量和每個牙齒的移動距離可以得到量化控製,因而可以根據患者牙槽骨水平和對矯治力的耐受情況個性化設計矯治力,並且可以根據矯治中牙齒移動情況調整後續矯治器的設計。
有關磨牙伸長
單純使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器同步伸長後牙比較困難。該病例先使用磨牙牙合墊打開咬合,通過矯治器伸長前磨牙,在前磨牙建立咬合後,磨除磨牙上的牙合墊,通過輔助牽引伸長磨牙,最終達到伸長後牙、整平Spee曲線的目的。
【保持階段】
圖12 保持半年後口內像
【本病例已收錄於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口腔正畸-現代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一書。】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