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癌症研究協會:6.6 萬人隨訪 8 年發現,「小小」牙周病竟能讓食管癌風險增加 228%
可不要再輕視牙周病啦!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涉及約 6.6 萬名女性(54-86 歲),平均隨訪時間 8.32 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牙周病真是個大問題!
他們發現:與沒有牙周病的女性比,具有牙周病史的女性,患癌症的總體風險增加了 14%(HR 1.14;95%CI,1.08-1.20),膽囊癌的風險增加了 73%(HR, 1.73; 95% CI, 1.01–2.95)食管癌的風險更是增加了 228%(HR 3.28;95% CI, 1.64–6.53)!此外,牙周病還與女性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癌風險相關[1]!本研究的通訊作者,法羅分校公共衛生學院院長,Jean Wactawski-Wende 教授表示:“這是第一項主要針對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的研究。我們的研究規模足夠大、研究內容足夠細致,不僅可以評估有牙周病史的老年女性患癌症的總體風險,還可以提供有關癌症特定發病部位的有用信息!”[2]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Ngozi Nwizu 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報告牙周病與膽囊癌風險之間關係的研究!”[2]
相關的研究結果,於本月初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雜誌《癌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上[1]。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結果與 2008 年刊登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一項涉及 4.8 萬名男性(40-75 歲)的研究也表明,與沒有牙周病史的男性比,具有牙周病史的男性患癌症的總體風險增加了 14%(HR 1.14;95%CI,1.07-1.22)!牙周病與男性肺癌、腎癌、胰腺癌、血癌風險相關[3]。
今年 3 月份,在神級醫學期刊 CA 上刊登的報告也顯示:牙周病是引起結直腸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個危險因素!(詳見 神級醫學期刊 CA:小小牙周病竟是結直腸癌和淋巴瘤的高危因素!丨臨床大發現)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周組織的疾病,是人類口腔中最常見的疾病,也是成年人失牙的首位原因[4],主要包括累及牙齦組織的牙齦病和累及深層牙周組織的牙周炎。
左側為正常牙齒(健康的牙齦、牙骨質),右側為牙周病的牙齒(牙齦發炎、牙菌斑、牙周袋)
牙周病是人群中最廣泛流行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根據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當前我國有 80%-97% 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4]。在美國,65 歲以上人群中,牙周病患病率也高達 70%[5]。牙周病作為多因素疾病,其始動因子是菌斑微生物及其產物的侵襲。研究表明,口腔中約有 30 種細菌與牙周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關[4]。口腔中的細菌可以通過唾液進入到食管或結腸中,也可以通過牙菌斑經呼吸進入肺部,還可以通過病變的牙周組織經血液循環轉移到遠端器官。
已經有許多研究報道,從不同組織器官中分離出了牙周病致病菌,如淋巴結 [6]、肺[7]、食管[8]、結直腸[9] 等。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導致牙周病的牙齦卟啉單胞菌(P. gingivalis)和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能通過口腔上皮表麵的蛋白(Toll 樣受體)刺激腫瘤發生;具核梭杆菌還能通過招募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產生促炎微環境,利於結腸直腸癌的形成和發展[10]!不過,關於牙周病和癌症總體風險之間的流行病學研究還很少,2008 年的研究也隻是關注了牙周病和男性癌症風險的關係[3]。那麼,牙周病與女性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
鑒於牙周病在高齡人群中的患病率更高,Wactawski-Wende 教授帶領團隊,從一項全國性的前瞻性研究,婦女健康倡議觀察研究(WHI-OS),這項研究旨在調查影響老年女性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因素。
根據一定的入組標準,研究人員選擇了 65869 名 54-86 歲的女性,通過 1999-2003 年期間這些女性的自我報告問卷調查,獲得了她們的牙周病史及相關信息;並進行了平均 8.32 年的隨訪,根據在 2013 年 9 月確定的癌症發生結果,研究人員對相關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參與調查的女性中,共有 7149 例癌症,其中最主要的是乳腺癌(n=2416) ,其次是肺癌和支氣管癌(n=855)、結直腸癌(n=639)。牙周病與癌症總體風險增加有關(HR 1.14;95%CI,1.08-1.20)。即便是排除了吸煙,這個與牙周病或癌症相關的幹擾因素後,牙周病與癌症總體風險的關係也依然如此(HR 1.12;95%CI,1.04-1.22)!
其中,有牙周病史的女性,其食管癌的風險最高(HR 3.28;95%CI,1.64-6.53),其次是膽囊癌(HR 1.73;95%CI,1.01-2.95)。牙周病還與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風險有關。
Nwizu 博士表示:“食管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其病因雖尚不清楚,但慢性炎症牽涉其中。”[2]
針對這一結果,Wende 教授認為“食管靠近口腔,因此牙周病原體可能更容易獲得和感染食管粘膜並促進該部位的癌症風險。”[2]看到這樣的數據,奇點糕忍不住去查詢了我國的癌症數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癌症新發病例約有 429 萬、癌症死亡病例約有 281 萬。其中,食管癌居男性最常見癌症的第 3 位、女性最常見癌症的第 5 位;並且,食管癌是男女因癌症死亡的第 4 大死因[11]!
2015 年中國癌症死亡率及癌症估計死亡人數 (圖片來自參考資料 11)
看來這項研究對我國人民也有重要參考意義啊!
這項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選擇的人群是老年女性,人口老齡化已經讓老年人口不斷增加,這項研究也為老年人的疾病研究開啟了一扇窗!
雖然研究人員還沒有進行牙周病與癌症風險的因果關係研究,但是,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開展牙周病治療的幹預研究,以確定這種幹預是否可以降低癌症總體風險或特定癌症的風險!
參考資料:
[1]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6/8/1255
[2]http://www.buffalo.edu/news/releases/2017/08/001.html
[3] Michaud D S, Liu Y, Meyer M,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tooth loss, and cancer risk in male health professional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oncology, 2008, 9(6): 550-558.
[4] 束蓉. 牙周病病因及治療研究進展[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07, 27(6): 625-628
[5] Eke P I, Dye B A, Wei L, et al. Prevalence of periodontitis in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 and 2010[J].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012, 91(10): 914-920.
[6] Rajakaruna G A, Umeda M, Uchida K, et al. Possible translocation of periodontal pathogens into the lymph nodes draining the oral cavity[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2, 50(5): 827-836.
[7] Bartlett J G, Gorbach S L, Finegold S M. The bacteriology of aspiration pneumonia[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74, 56(2): 202-207.
[8] Narikiyo M, Tanabe C, Yamada Y, et al. Frequent and preferential infection of Treponema denticola, Streptococcus mitis, and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in esophageal cancers[J]. Cancer science, 2004, 95(7): 569-574.
[9] Kostic A D, Gevers D, Pedamallu C S, et al. Genomic analysis identifies association of Fusobacterium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J]. Genome research, 2012, 22(2): 292-298.
[10] Gallimidi A B, Fischman S, Revach B, et al. Periodontal pathogens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and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romote tumor progression in an oral-specific chemical carcinogenesis model[J]. Oncotarget, 2015, 6(26): 22613.
[11] Chen W, Zheng R, Baade P 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2): 115-132.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