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病根據受累組織和部位可分為淺部真菌病、皮下真菌病及係統性真菌病。皮膚鏡檢查可有效觀察由真菌累及皮膚、黏膜、毛發和指(趾)甲等部位的損害。目前國內外學者有使用皮膚鏡觀察部分真菌病的皮損,例如頭蘚、甲真菌病、掌黑蘚等,但尚無係統闡述皮膚鏡在真菌病中的使用。
真菌病根據受累組織和部位可分為淺部真菌病、皮下真菌病及係統性真菌病。皮膚鏡檢查可有效觀察由真菌累及皮膚、黏膜、毛發和指(趾)甲等部位的損害。目前國內外學者有使用皮膚鏡觀察部分真菌病的皮損,例如頭蘚、甲真菌病、掌黑蘚等,但尚無係統闡述皮膚鏡在真菌病中的使用。本文以筆者的臨床實踐經驗結合國際上已發現文獻,介紹應用皮膚鏡觀察真菌感染的皮膚表現。
2.5體蘚(tinea corporis)與股蘚(tinea cruris)
體蘚和股蘚是由親角質的皮膚蘚菌及除頭皮、手掌、足底的光滑皮膚所致。體股蘚臨床表現(圖5a~b)和皮膚鏡表現(圖5b~d)有相似之處:中心為紅色基底,部分有點狀毛細血管擴張,常有白色至半透明的小片狀薄層鱗屑,邊緣為環形卷曲狀鱗屑,鱗屑一端遊離,另一端附著於表皮。
2.6不典型蘚(tinea incognito)
不典型蘚又稱難辨認蘚,皮膚鏡下表現為鱗屑、半透膜斷發及條形碼樣發。
2.7毳毛蘚(tinea of vellus hair)
毳毛蘚指有毳毛受累的皮膚蘚菌病。皮膚鏡表現為鱗屑性斑片,可見毛囊開口及毛囊性膿包、半透明毛發、螺旋狀發、斷發、或條形碼發,亮綠色熒光(圖6c),對診斷有提示作用。毳毛蘚可有數種皮膚鏡表現。顯微鏡下表現見圖6d。有報告顯示毳毛受累的體蘚皮膚鏡下表現為周圍白暈的棕色點伴毳毛缺失、蒼白色點膿包及白色均質性鱗屑。
臨床表現; 皮膚鏡表現: 紅色基底、鱗屑、毛囊中心性膿皰及半透明毳毛; 紫外光光源皮膚鏡表現: 毳毛、毛發根部及鱗屑亮綠色熒光; 顯微鏡檢查: 毳毛根部周圍有大量真菌菌絲及孢子圖 6 毳毛癬
2.8頭蘚(tinea capitis)
臨床上將頭蘚分為黃蘚、白蘚、黑(點)蘚和濃蘚。皮膚鏡下的逗號狀發、螺旋狀發和“Z”字形發(曲折發)是頭蘚的診斷性特征。見於25%~55%頭蘚病例。黑點征和短發見於65%~90%頭蘚病例,也見於40%~60%斑禿患者。對螺旋狀發的超微結構研究顯示,其發生機製可能源於侵入發幹內真菌對毛發表皮的不對稱破壞、未受累毛根將病發向上推進、受累毛幹遇外部覆蓋的鱗屑阻力抵抗的綜合作用形成。經有效抗真菌治療後新生的毛發與殘存的病發交界處在皮膚鏡下表現為“煙灰狀發”,提示藥物已抑製真菌,掃描電鏡下見完整的毛表皮形成。
條形碼樣發或摩斯電碼樣發是頭皮、眉毛和毳毛等真菌感染的特征性皮膚鏡表現,受累毛發出現平行的白色橫紋,皮膚鏡下的白色橫紋與局部真菌感染相關,直接鏡檢可見毛發穿通征。
有研發顯示,皮膚鏡下可見逗號發(41%)、螺旋狀發(22%)、短發(49%)、黑點征(33%)、鱗屑(89%)、毛發周圍管型(46%)、禿發(65%)、膿包(8%)和粘稠性痂(16%)等表現。使用紫外光光源皮膚鏡檢查,可見部分頭蘚病例病發及周圍鱗屑出現綠白色熒光,對白蘚診斷有重要提示作用。頭蘚臨床、偏振光和紫外光皮膚鏡圖像見圖7a~7o。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