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微生態,以及微生物屏障,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但是,兩者是一回事嗎?如果兩者不同,它們之間的區別和關係是怎樣的呢?
皮膚微生態,以及微生物屏障,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但是,兩者是一回事嗎?如果兩者不同,它們之間的區別和關係是怎樣的呢?
太長不看版:直接拉到最後看“小結”!
首先,兩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皮膚微生態的概念
皮膚微生態(Skin Microbiome)是由各種微生物與宿主皮膚及皮膚表麵的微環境等共同組成的生態係統。
微生物-宿主-外(微)環境相互作用構成了皮膚微生態平衡。
也就是說,皮膚微生態並非隻由皮膚表麵的微生物群構成,皮膚表麵的微環境,其後因素,人的生活習慣、護膚習慣等,無時不刻的在影響者微生態的平衡。
皮膚微生態的常態是一種動態平衡狀態。
皮膚微生態的構成
微生物屏障的概念
目前,尚無皮膚微生物屏障的公認的確切定義。一般認為,微生物屏障由寄居在皮膚和粘膜表麵的共生微生物構成,它們可通過與病原體競爭結合上皮細胞和營養物質等方式,或者通過分泌某些抗菌肽(AMP)對病原菌產生屏障作用。
皮膚微生物群的重要性
無論對於微生物屏障還是皮膚微生態,皮膚微生物群都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是真正的主角。讓我們來看看,皮膚表麵微生物群中有哪些微生物參與了屏障作用的發揮,及對微生態平衡的維持作用。
共生菌與暫駐菌
皮膚微生物群(skin microbiota)指定植在皮膚上的細菌、病毒、真菌、蟎蟲等各種微生物,以細菌為最多,大約占整個微生物群的70-80%,真菌次之,占約5-10%。剩下的是病毒、蟎蟲等。
皮膚微生物群又可分為共生(常駐)微生物和暫駐微生物。由於細菌占得比例最高,我們常常以常駐菌和暫駐菌代稱。
皮膚微生物屏障主要是由皮膚表麵的共生(常駐)微生物發揮作用的。
皮膚表麵的常駐菌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痤瘡丙酸杆菌(C. acnes)和馬拉色菌屬(Malassezia,真菌)。
皮膚表麵的暫駐菌(致病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S.aureus )。
實際上,金黃色葡萄球菌並非真正的外來病原菌,它定植在三分之一人群的鼻腔內。
而常駐菌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益菌。當內源性、外源性因素導致微生態失衡的時候,常駐菌大量繁殖,也會導致皮膚病的發生,如痤瘡丙酸杆菌導致的痤瘡。馬拉色菌導致的脂溢性皮炎等。
微生物屏障的特點及其作用的發揮
1.皮膚微生物群以共生(常駐)微生物為主。
2.皮膚表麵保持著豐富的菌種多樣性。
3.共生微生物通過分泌抗菌肽以及激活宿主天然免疫,抑製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
以下以表麵葡萄球菌和痤瘡丙酸杆菌為例,闡述皮膚表麵正常菌群對維持皮膚微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
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主要通過分泌抗菌肽、酚溶性調節蛋白(PSMs)等直接抑製金黃色葡萄球菌。並通過激活機體天然免疫反應,產生β-防禦素和Cathalicidns抗菌肽來抑製和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
此外,表皮葡萄球菌還可通過產生甘油和琥珀酸抑製痤瘡丙酸杆菌的增殖。
痤瘡丙酸杆菌
痤瘡丙酸杆菌除了是痤瘡的發病因素之一外。它也是皮膚表麵及毛囊中的常駐菌。也參與了微生物群的屏障作用。
痤瘡丙酸杆菌可將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為遊離脂肪酸。遊離脂肪酸具有抑菌作用,並參與了皮膚表麵弱酸性環境的形成。它也可以分泌特有的抗菌肽(acnecin),共同發揮抑製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皮膚微生態與微生物屏障的關係
微生物屏障是指皮膚表麵共生微生物對病原菌的抑製作用,從而避免病原菌繁殖而導致感染性皮膚病。其概念相對狹窄。
皮膚微生物群對於皮膚微生態和微生物屏障都是主角。當各種內源性。外源性因素影響到微生物的生長環境時,皮膚表麵共生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就會發生變化,某些細菌大量繁殖,菌種多樣性下降甚至喪失,導致微生態失衡及相關疾病的發生。
所以,影響微生態平衡的各種重要因素決定了皮膚微生態是否平衡。我們需要了解這些重要因素,盡量避免這些因素對皮膚微生態產生負麵影響。
影響皮膚微生態的內外因素
各種因素導致微生態失衡
大家會發現,影響皮膚微生態平衡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宿主生理因素(年齡、部位),生活方式(飲食、護膚習慣、清潔習慣、藥物)及皮膚微環境(皮脂、汗液、角質碎屑)。
與微生態失衡有關的皮膚病包括:痤瘡、脂溢性皮炎、頭皮屑、特應性皮炎、玫瑰痤瘡、銀屑病等。
小結
1.微生物屏障指皮膚表麵共生(常駐)微生物對病原微生物的抑製作用。
2.皮膚微生態指皮膚表麵微生物群、皮膚微環境、宿主免疫係統和大自然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
3.皮膚微生態的概念更重要。各種內外因素影響者微生態的動態平衡。我們需要知道哪些因素對皮膚微生態平衡的破壞最大,從而加以預防,避免形成因微生態失衡導致的皮膚病。
4.需注意的影響因素:導致皮脂分泌過度的因素(乳製品、甜食、高脂、高鹽食物,熬夜,壓力大,負麵情緒),導致皮膚幹燥的因素(過度清潔,去角質),導致皮膚表麵PH值變化的因素(肥皂或堿性潔麵產品)。導致皮膚菌群失調的因素(長期口服或外用抗生素)。其他(如化妝可能堵塞毛孔,影響皮膚微環境)。
5.皮膚微生態直接與皮膚的健康相關,我們需要小心嗬護。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