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15歲,因“外陰部皮疹1個月,破潰伴疼痛10天”就診。確診為二期梅毒,外陰扁平濕疣合並表皮葡萄球菌性潰瘍。
病例介紹
主訴及現病史 患者女性,15歲,因“外陰部皮疹1個月,破潰伴疼痛10天”就診。患者1個月前發現外陰處皮疹,無痛癢感,伴發熱,體溫38℃左右,自服感冒藥3天後熱退,但皮疹增多。10天前在外院就診,未行相關檢查,根據皮損形態診斷為尖銳濕疣,予二氧化碳激光治療外陰部皮疹,後皮疹破潰並伴疼痛,轉入我院。追問病史,患者於4個月前有性生活史,否認此次出疹前外陰無痛性破潰史。
查體 雙側腹股溝可觸及黃豆大小淋巴結數枚,無壓痛。皮膚科檢查:左側大陰唇處可見多枚黃豆至蠶豆大小扁平丘疹,稍高出皮膚,表麵潮濕,覆有灰白色膜,界限清楚。右側大陰唇處可見8 cm×4 cm大小潰瘍,基底部有較多肉芽組織,表麵有膿性分泌物附著,界限清,皮損處觸痛,其旁有類似小潰瘍2處。軀幹、四肢、掌蹠處均未見皮疹。
輔助檢查 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PHA)1:2560,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1:16,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抗體陰性。左側大陰唇皮疹醋酸白試驗陰性;右側大陰唇潰瘍處分泌物細菌培養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長,藥物敏感性試驗提示對利福平、克林黴素、萬古黴素均敏感。宮頸口分泌物淋球菌塗片加培養、支原體培養及衣原體培養均陰性。
診治經過 確診為二期梅毒,外陰扁平濕疣合並表皮葡萄球菌性潰瘍。予苄星青黴素 240萬單位分兩側臀部肌內注射,每周1次,共3次;克林黴素 1.2 g靜脈滴注,每日1次,共7次;潰瘍處外用鋅氧油保護創麵。
25天後複診,患者右側大陰唇潰瘍縮小為蠶豆大小,左側皮疹消退;40天後複診,右側大陰唇潰瘍基本愈合;3個月後複查RPR陰性,TPHA 1:320,皮疹無複發。
討論
臨床表現
二期早發梅毒疹形態多樣,常被稱為“萬能模仿者”,包括玫瑰疹、斑丘疹、丘疹、扁平濕疣等。扁平濕疣是二期梅毒疹形態之一,好發於肛周、外生殖器等皮膚互相摩擦和潮濕的部位。由表麵潮濕的扁平丘疹融合而成,稍高出皮麵,界限清楚,表麵糜爛,形如菜花,覆有灰白色薄膜,內含大量梅毒螺旋體。
早期梅毒若不接受治療,約50%的患者在感染5~10年後出現三期梅毒的症狀,如心血管梅毒和神經梅毒等,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梅毒尤為重要。
鑒別診斷
由於扁平濕疣與尖銳濕疣同為性傳播疾病,且好發部位相同、皮疹形態相近,因此極易混淆。但是二者在臨床上還是可以鑒別的。
扁平濕疣基底部較寬無蒂,表麵濕潤、汙穢、糜爛,通常無角化;暗視野顯微鏡觀察皮疹處分泌物可查到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學試驗均陽性;組織病理變化為血管周圍有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及內皮細胞增生。
而尖銳濕疣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性傳播疾病,皮疹呈菜花狀、球團狀且有蒂,表麵相對清潔,醋酸白試驗陽性;特殊性病理改變有表皮乳頭瘤樣增生,棘層上部和顆粒層凹空細胞及真皮乳頭層內毛細血管擴張;可用免疫細胞化學法檢測皮損中的病毒抗原。
誤診原因
① 患者未詳盡提供病史:患者為青少年,未接受過正規的性教育,未能向醫生提供完整的病史,如是否發生過硬下疳、性夥伴是否有類似症狀等。② 梅毒起病隱襲,皮疹表現呈多樣性,醫生鑒別診斷能力不足。③ 治療不當使皮疹特征喪失:本例在外院按錯誤診斷進行治療後,右側外陰部特征性梅毒疹消失,幸左側皮疹尚保留,否則後繼診治難度將會更大。
防範誤診的對策
臨床醫生,尤其是皮膚科、婦產科、外科醫生應熟練掌握梅毒等性病的臨床知識,仔細詢問病史;對發生在肛周外陰部的皮損要進行多方麵分析判斷,鑒別診斷時思路要開闊。可行醋酸白試驗、梅毒螺旋體暗視野檢查及梅毒血清學檢查等,必要時應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