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北京市海澱區體育學科帶頭人兼區體育教研員,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總務主任白雪生是教投擲出身的。CBA名將劉力銘就曾在指點孩子打籃球時表示,籃球的精髓是團隊精神,同樣地,參加集體性的體育鍛煉也能鍛煉這種團隊精神。
加長體育這塊“最短的短板”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在不少學者看來,人力資源強國之“強”,不僅僅在於腦力,更在於足夠支撐腦力的體力。身為心理學家的王登峰司長曾公開表示,體育鍛煉對一個人的智力發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個人的智力在6~16歲之間的發展是最迅速的,而在這個期間,不參與體育活動,對於整個神經係統的發育則有著極大影響。
從學理上講,人的聰明與體育也有著可論證的關係。前者通常與大腦的結構、機能有密切的關係,決定於大腦皮層細胞突起分枝的多少,神經細胞之間聯係的複雜程度,以及信息衝動的傳導速度。而不少的保健醫生則認為,體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腦的結構與機能,並加速信息的傳導。
換句話說,一份漂亮的體質健康測試單,對於一份全是優良的成績單有著正向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未來要建立創新型社會,靠的不僅僅是隻知道“鍛煉”腦子的人才。尤其是要培養出富有組織和協調能力的領軍人才,不僅需要智育,更需要體育的參與。
曆史也曾給出過佐證。比如,清華大學培養出來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就多出自馬約翰的一小時“強迫運動”。一百年前,馬約翰來到清華園的前身“留美預備學校”,在他的督促下,剛入學時身高隻有1.49米、體重不到50公斤的錢偉長成為了清華著名的中長跑運動員;在“五項測驗”中,吳宓跳遠隻能跳到3米5,而3米65是及格線,因此被扣了半年,體育及格後才得以去美國留學,等等。
梁思成在晚年時回憶說,“我非常感謝馬約翰。想當年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怎麼搞野外調查?在學校中單雙杠和爬繩的訓練,使我後來在測繪古建築時,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事實上,馬約翰的初衷很簡單,“我怕學生出國受欺侮,被人說成中國人就是弱,就是‘東亞病夫’。”至今,清華大學還有42個以“馬約翰杯”命名的體育比賽項目。上世紀五十年代時的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又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激勵著一批科學家在投身科研的同時,強身健體。
半個世紀過後的今天,這句口號卻仍未得到實質性的施行。
“我們現在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的人也總得像點樣子,不能是‘東亞弱夫’吧?”王登峰認為,為實現2020年建成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體育是一塊“最短的短板”。“要用8年時間把下降了將近30年的指標奪回來,我們壓力非常大。”
《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幹意見》為此拿出了17條硬梆梆的措施。其中首次提出,要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評價製度,“各學校每年對所有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並將測試結果經教育部門審核後上報納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係統”;要實施學校體育工作評估製度,從2013年起組織開展中小學體育工作評估;要實行學校體育報告公示製度。
這是一場真正的硬仗。倒計時已經開始,我們還等什麼?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