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整複外科張天宇教授領銜的課題組,曆經8年臨床研究發現,該類患者的年齡及外耳道狹窄程度等與外耳道膽脂瘤形成並無相關性,並修正傳統“經典觀點”後認為,應根據不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必立即開展手術治療,以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醫學論壇網訊 (駐地記者 孫國根 ) 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整複外科張天宇教授領銜的課題組,曆經8年臨床研究,通過對246例先天性外耳道狹窄患者(目前全球文獻報道中的最大病例數)施行外耳道重建手術,並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等方法發現,該類患者的年齡及外耳道狹窄程度等與外耳道膽脂瘤形成並無相關性,並修正傳統“經典觀點”後認為,應根據不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必立即開展手術治療,以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旗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據悉,雙耳的正常發育可帶來立體的聽覺效果,若患者一側發病,便會失去立體聽覺效果,雙側發病,便會造成中、重度的耳聾。先天性外耳道狹窄(也稱為“小耳朵”),發病率在我國約為1/10000到1.4/10000,是僅次於唇齶裂的常見頭麵部出生缺陷疾病,極易合並外耳道膽脂瘤,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病因暫不明,可能與遺傳有關;而膽脂瘤會破壞組織,易感染,導致耵聹無法排出,繼而影響聽力,引發中耳炎和周圍性麵癱等,且隨著膽脂瘤體的增大,壓力加大,一旦骨壁穿破,膿液和細菌即可經此而進入顱內,造成硬腦膜膿腫、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化膿性腦膜炎及腦膿腫等嚴重的顱內並發症。該疾病不僅影響患兒的外貌,而且還會引起患兒聽力發育和言語功能的障礙,對患兒今後的就業、擇偶和生活造成困境,給患兒及家庭帶去沉重的心理、經濟負擔。
世界耳科界權威研究長期認為,先天性外耳道狹窄患者的年齡越大,外耳道狹窄程度越窄,形成外耳道膽脂瘤的幾率越大,並主張應早期開展外耳道成形術,以避免外耳道膽脂瘤形成的破壞作用。張天宇介紹說,這一傳統經典觀點沿用至今。
由於耳郭再造和聽力重建術的難度高、風險大,術後並發症多,開展此類手術的醫生並不多,因而也成為耳科與整形科領域共同麵臨的一個難題。
張天宇長期從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等疑難病的診治,已成功開展1000餘例耳廓再造與聽覺重建手術,從2006年起,他在門診中開始係統關注“小耳朵”這一長期被人忽視的特殊群體,經246例手術積累(2014年止)和多因素回歸分析後發現,外耳道膽脂瘤有約50%患者會自愈,不必馬上手術,以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臨床研究證明,患者如不伴有外耳道膽脂瘤,可先行采用外耳道衝洗及負壓吸引等保守治療,每半年到一年門診隨訪一次;如伴有外耳道膽脂瘤,但並無骨質破壞,同樣可以先行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則需要開展外耳道重建術(同時切除膽脂瘤);如伴有外耳道膽脂瘤,且具有骨質破壞時,則可在保守治療的同時,積極準備外耳道重建術。同時,張天宇課題組發現,先天性外耳道狹窄如不及時幹預,可從不伴膽脂瘤轉變為伴膽脂瘤,也可通過保守治療或自然根治(自愈),從伴膽脂瘤轉變為不伴膽脂瘤,這是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張天宇表示,雖說先天性外耳道狹窄,無需馬上開展手術治療,但仍需於耳科專科門診隨訪,並根據病情及時幹預。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