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預警中心、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11月26日發布了“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稱,受不利擴散條件影響,北京空氣質量已達“5級重度汙染”水平,建議公眾做好健康防護,減少戶外運動等。這也是北京今年入冬以來第二次發布空氣重汙染預警。
北京市預警中心、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11月26日發布了“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稱,受不利擴散條件影響,北京空氣質量已達“5級重度汙染”水平,建議公眾做好健康防護,減少戶外運動等。這也是北京今年入冬以來第二次發布空氣重汙染預警。
於是,北京的空氣質量以及對人體健康影響再度引發公眾的熱議。
對拉森團隊的研究成果,北京市衛計委表示,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
不過,北京等城市空氣成分複雜是不爭的事實。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朱聽課題組在2014年發表的《嚴重霧霾天氣中北京PM2.5與PM10汙染物中的可吸入微生物》論文中指出,北京大氣懸浮顆粒物中包含1300多種微生物,在這些微生物中,細菌占八成以上,另外還有少量的古細菌和病毒。
課題組通過鑒別大氣懸浮顆粒物中的微生物組分發現,其中大部分為非致病性微生物,有很多可能來自於土壤。
除微生物外,城市空氣中還含有多種重金屬成分。珠三角地區是我國重點地區中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地區,2015年PM2.5.實現達標,在我國三大重點區域中率先實現PM2.5年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召開的2016國家環境與健康研討會上,據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胡國成博士團隊研究成果顯示,通過對珠三角城市積塵中重金屬汙染特征研究發現,總體看來,城市空氣灰塵中重金屬含量水平冬季高於夏季;從不同功能區來看,交通區、工業區和商業區重金屬含量水平較高。
珠三角城市灰塵中鋅(Zn)、銅(Cu)普遍超標,具有非致癌風險,灰塵中的鉛(Pb)和鉻(Cr)對兒童也是非致癌風險。成人和兒童暴露城市灰塵中的重金屬,主要是手口攝入兩種途徑。
霧霾來了哪些人群更該警惕
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肺癌發病率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長,近幾十年來,每10到15年,肺癌患者人數就會增加一倍。我國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調查結果也顯示,肺癌死亡率在過去30年間上升了465%,取代肝癌成為我國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全球2010年因肺癌死亡患者中,有22.3萬人與大氣汙染直接相關。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室外空氣汙染”列為一類致癌物。
空氣汙染對我國居民具體影響如何?2016國家環境與健康研討會作為第九屆中國環境與健康宣傳周活動的一部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吳少偉在會上說,研究發現,空氣汙染短期(幾天)內會導致人的血壓升高、心率異常,發生急性心梗、中風等心血管急性事件,還有因心血管疾病入院,甚至死亡等;長期處於空氣汙染中,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甚至死亡,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
“空氣汙染會導致呼吸係統、心腦血管等疾病。”吳少偉說。
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工程師孫兆彬做了“沙塵天氣、非沙塵天氣下顆粒物(PM2.5、PM10)對心血管疾病入院人次的影響”的具體分析。他說,我國西北地區沙塵天氣頻發,研究表明該地區人群的心腦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發病率與沙塵天氣的出現關係密切。
根據顆粒物日均濃度值與心腦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增加百分比研究發現,隨著PM2.5濃度等級提升,即空氣質量從優、良、輕度汙染、中度汙染、重度汙染和嚴重汙染,與之對應的心腦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增加百分比分別為2.5%、3%、4.7%、6.5%、4.5%和13.7%;隨著PM10濃度等級的提升,與之對應的心腦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增加百分比分別為0.2%、1.9%、4.2%、9.3%、6%和1%。
“研究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多體現為研究大氣中多種汙染物和氣象要素對健康影響的協同效應。”孫兆彬說,沙塵天氣出現時主要是粗粒子,即懸浮顆粒物(TSP)、PM10等濃度顯著增加,細粒子PM濃度相對較低。研究沙塵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研究以礦物元素為主要成分的粗粒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非沙塵天氣下,大氣中顆粒物主要是由工業、交通、生活排放,以及氣態汙染物與粒子之間的轉化所形成,所研究的主要是PM2.5、PM10等顆粒物本身及其有害負載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通過非沙塵天氣下,優、良、輕度汙染等空氣質量的6個等級健康效應,PM10的健康影響有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並參考入院人次增加百分比,都說明PM2.5對人體的危害更大。”孫兆彬說,霧霾期間,PM2.5等細粒子濃度明顯升高,超細粒子PM1在氣溶膠中的比例以及黑碳氣溶膠的濃度都顯著升高。“霾天氣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具有滯後效應,滯後1天或2天;並隨著霧霾天氣的加重,對人群心腦血管疾病危害也越大。”
大氣汙染或是新生兒先心病重要病因
比表麵積,是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表麵積。蘇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濤認為,PM2.5粒徑小於2.5微米,由於比表麵積大,可吸附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能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心髒發育。
“PM2.5有機提取物的構成複雜,因含有多環芳烴(PAHs)等致癌和致畸物質而受到極大的關注。”陳濤說,我國每年有近120萬出生缺陷的新生兒,由於心髒發育異常導致的先天性心髒病位居首位。目前約80%的先天性心髒病病因未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包括大氣汙染在內的環境因素是引起先天性心髒病的重要原因。
陳濤說,對部分市區大氣中PM2.5有機組分研究發現,其中含有16種多環芳烴。毒性很大的苯並BkF和BaP占比較高。利用斑馬魚胚胎和人胚胎幹細胞研究發現,多環芳烴等PM2.5增強人胚胎幹細胞中的芳香烴受體(AHR)表達,抑製Wnt信號通路,進而影響心髒發育相關基因表達,引起斑馬魚胚胎心髒發育畸形、心率降低等。
“接下來,我們還應進一步識別大氣汙染物中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關鍵成分及其汙染來源,開展前瞻性隊列研究,明確大氣汙染對我國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死亡的長期影響;明確大氣汙染防控致汙染水平降低,是否有顯著的心血管健康效益等,為大氣汙染具體防控措施的調整提供理論依據。”吳少偉說。
據介紹,我國也正在製定“十三五”環境與健康規劃,到2020年,環境與健康工作的係統化、科學化、法製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將得到顯著提高。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