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DAS指南更新:非預期困難氣管內插管的管理

作者:佚名 來源:麻醉學大查房 日期:2017-04-04
導讀

          英國困難氣道學會(DAS)發布了“2015年非預期困難氣管內插管的管理指南”,該指南的製定基於已發布的最新證據、DAS成員建議和專家共識,這是對2004年指南的更新。

關鍵字:  氣管內插管 

        英國困難氣道學會(DAS)發布了“2015年非預期困難氣管內插管的管理指南”,該指南的製定基於已發布的最新證據、DAS成員建議和專家共識,這是對2004年指南的更新。該項最新指南內容包括非預期困難氣道(unanticipated difficult airway)的識別、評估、處理流程(共包括A、B、C、D計劃,流程圖見圖1)等,幫助麻醉科醫師和其他臨床醫師做出及時正確的決策、掌握重要操作技巧、提高插管成功率,並減少創傷和並發症。相關內容於2015年11月10日發表在Br J Anaesth雜誌上。

        術前評估和快速誘導

        事實上,在做到術前識別潛在問題、製定相應策略的情況下,氣道管理是十分安全的。術前氣道評估應常規進行,可識別可能導致麵罩通氣(face-mask ventilation)、聲門上氣道裝置(SAD)插入、氣管內插管(tracheal intubation)或經頸前徑路(front-of-neck access)急救過程中出現困難的因素。另外一個重要的事情是評估患者誤吸風險,術前可通過禁食、藥物管理等方式減少胃內容物量。對於合並重度胃排空延遲或腸梗阻的患者,可經鼻胃管將胃內容物殘留部分進行機械排出。

        有囊氣管導管(cuffed tube)的使用可最大程度的防止誤吸。琥珀膽堿是傳統的神經肌肉阻滯劑,其可促進早期插管的同時,且不需要進行球囊-麵罩通氣(bag–mask ventilation)。但是,琥珀膽堿誘發的肌束震顫可能增加患者呼吸暫停過程中耗氧量,或與氣道阻塞事件的發生相關。羅庫溴銨聯合舒更葡糖也許更占優勢,雖然該方案也不能確保氣道開放或促使患者自主通氣。

        在患者意識喪失和置入有囊氣管導管期間,環狀軟骨加壓(cricoid pressure)可保護氣道免受汙染。在英國,該項操作是快速誘導的標準組成部分。環狀軟骨加壓後、氣管內插管前,進行輕度緩慢麵罩通氣(gentle mask ventilation)可延長氧飽和度下降時間,這對那些呼吸儲備不良、膿毒症、高代謝患者大有裨益。患者清醒狀態下,環狀軟骨加壓10 N;患者意識喪失時,將壓力值增至30 N。最新證據顯示,恰當進行環狀軟骨加壓,可改善直接喉鏡檢查過程中成像質量和視野。但也有些報告顯示,使用不當反而會增加上述操作的困難程度。此外,與第1代SAD相比,第2代裝置預防誤吸的效果更加顯著,推薦快速誘導期間插管失敗時使用。

A計劃:麵罩通氣和氣管內插管

        A計劃(見表1)的目標是最大程度提高第一次插管的成功率,若失敗了,則最大化減少插管次數,並預防氣道創傷,避免進展為不能插管不能氧合(can't intubate can't oxygenate,CICO)的情況。麻醉誘導前,所有患者體位擺好,並進行預充氧(preoxygenated)處理。神經肌肉阻滯劑可促進麵罩通氣和氣管內插管的進行。每一次喉鏡檢查和氣管內插管的嚐試都可能損傷氣道,且當插管失敗後,後續嚐試的成功率也會逐漸降低,同時會降低使用SAD裝置進行氣道複蘇的有效性。因此,指南建議,一名醫師插管嚐試最多3次,第4次應由一名更有經驗的醫師完成。若第4次插管也失敗,則要宣布插管失敗,並執行B計劃。下麵具體介紹A計劃。

        體位

        良好的患者體位應能最大程度提高喉鏡檢查和氣管內插管的成功率。對於大多數患者,最佳體位為:頸部屈曲、頭部寰椎關節伸展,實施直接喉鏡檢查(Macintosh喉鏡片),也就是經典的嗅氣位(sniffing' position)。對於肥胖患者,傾斜位(ramped' position)應常規使用,確保外耳道和胸骨上切跡位於同一水平麵上,可改善直接喉鏡檢查的視野。此外,還可改善氣道開放和呼吸力學情況,並促進患者呼吸暫停期間的被動氧合作用。

        預充氧和呼吸暫停時的氧合作用

        全身麻醉誘導前,所有患者均應接受預充氧處理。通過合適流量的100%氧氣進入呼吸係統,達到去氮化作用(de-nitrogenation)。預充氧處理可提高氧儲備量、延遲缺氧狀態的來臨,為喉鏡檢查、氣管內插管、氣道搶救等提供更充分的時間。不合並氧合作用下降(desaturation)的呼吸暫停持續時間為1~2 min,也就是從呼吸暫停開始到周圍毛細血管氧飽和度≤90%期間。而進行預充氧處理的情況下,該事件可延長至8 min。

        預充氧時,采用的是頭部上抬20~25°體位。證據顯示,持續正壓氣道通氣可延遲肥胖患者發生呼吸暫停的時間。此外,被動氧合作用也可延長患者不合並氧合作用下降的呼吸暫停持續時間,這可通過經鼻導管給予15 L/min氧達到。通過特製的鼻導管,給予高流量濕化氧(transnasal humidified high-flow oxygen,可高達70 L/min)也可延長肥胖患者或困難氣道患者的呼吸暫停時間,盡管其有效性未被充分評估。推薦經鼻導管給氧聯合標準預充氧處理和麵罩通氣用於高危患者的管理。

        誘導劑的選擇

        應根據患者臨床狀況選擇誘導劑。插管期間,確保患者合適的麻醉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英國最常用的誘導劑是丙泊酚,可有效抑製喉反射,與其他藥物相比,丙泊酚改善氣道管理的效果更佳。

        神經肌肉阻滯

        若臨床出現插管困難,沒有充分進行神經肌肉阻滯的情況下,不允許進行再次嚐試插管。神經肌肉阻滯可消除喉反射、增加胸廓順應性,並促進麵罩通氣的實施。若存在困難氣道或插管困難,應確保進行完全神經肌肉阻滯。羅庫溴銨起效快,並能迅速被舒更葡糖拮抗,盡管其誘發過敏反應的風險可能高於其他非去極化神經肌肉阻滯劑。

        麵罩通氣

        麵罩通氣給予100%氧應在麻醉誘導之後盡快啟動。此時若遇到困難,應將患者調整至最佳體位,或者進行手法輔助如托頜(chin lift)等。也可考慮采用口咽通氣道和鼻咽通氣道,以及四手操作技術(fourhanded technique)。經典嗅氣位增加了咽腔空間,可改善麵罩通氣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麻醉或神經肌肉阻滯不充分會增加麵罩通氣的難度。

        喉鏡的選擇

        喉鏡的選擇會影響氣管內插管的成功率。與傳統的直接喉鏡檢查相比,視頻喉鏡(videolaryngoscopes)可以提供更良好的視野,是目前臨床實踐的首選,也是某些麻醉科醫師的必備之選。所有麻醉醫師均應被訓練使用視頻喉鏡,盡快熟悉使用方法可顯著提高插管成功率。可彎曲的纖維內窺鏡、光學管芯(optical stylets),如Bonfils、shikani等可為某些擅長使用這些工具的麻醉醫師的首選。當然,選擇哪一種喉鏡也取決於麻醉醫師的經驗和技能。

        氣管導管的選擇

        氣管導管的選擇應基於手術操作的性質,而導管本身的特性也影響插管的難易程度。小型導管更易插入,並且所致的創傷較小。氣管導管尖端頂住(hold up)杓狀軟骨是導管斜麵麵向左(left-facing)時容易發生的事件,尤其在使用較大號導管、管芯時更容易發生。該問題可通過逆時針轉動導管改變斜麵方向或預先置入導管來克服,這樣斜麵麵向後(faces posteriorly),可增加導管和內窺鏡之間的空間。有罩、鈍性或可彎曲的氣管導管裝置有助於降低上述事件的發生率。

        喉鏡檢查

        喉鏡檢查時將喉鏡頭插入口腔,最好在最佳條件下操作,因為重複喉鏡插入和氣道探測與患者不良轉歸相關,也可能增加進展為CICO狀況的風險。無論是經驗多麼豐富的麻醉醫師進行該操作,一旦遇到困難,應立即尋求幫助。此時再次重複插管幾乎沒有任何意義,除非已經采取一些措施可能提高成功率。包括患者體位、插管裝置、神經肌肉阻滯深度或麻醉醫師的調整等。一名醫師喉鏡檢查嚐試最多3次,第4次應由一名更有經驗的醫師完成。

        喉外手法按壓

        喉外手法按壓(external laryngeal manipulation)適用於右手或向後、向上、向右按壓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期間由一名助手進行輔助,可改善喉鏡視野。應用視頻喉鏡的優勢之一為麻醉醫師助手也可看到手法按壓的效果。

        探條或管芯的使用

        彈性樹膠探條(gum elastic bougie)是廣泛用於協助氣管內插管的裝置,主要用於直接喉鏡檢查喉頭顯露2級或3a級時。探條預成形(pre-shaping)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對視頻喉鏡操作也有幫助。探頭盲插可顯著提高創傷風險,不推薦用於喉頭顯露3b和4級的患者。頂住跡象(hold up sign)或許可作為探頭通過時的標誌,但這可增加氣道貫通傷和其他創傷的發生風險,尤其在單獨使用探頭時,即使是0.8 N這麼小的壓力也可導致創傷。成角喉鏡鏡片聯合非槽性視頻喉鏡(non-channelled videolaryngoscopes)使得預成形探條或管芯成為必需,幫助氣管導管更易插入。當使用視頻喉鏡時,導管尖端應在直視下經口咽進入,以減少創傷。

        氣管內插管和確認

        氣管內插管困難常常是由喉鏡的不良視野所致,但是其他因素,比如碰撞也可妨礙氣管內插管進程。一旦氣管內插管操作完畢,應立即確認導管的正確位置,包括雙眼觀察導管是否位於聲帶之間、雙側肺的擴張情況,還有聽診、CO2描記等方法。針對合適的吸氣或潮氣末CO2值的連續CO2描記波形,是確認肺通氣情況的金標準,適用於任何地區需要麻醉的患者。呼出CO2缺失提示肺通氣失敗,可能是由於食管插管或完全氣道阻滯的結果,後者比較少見,如完全支氣管痙攣。視頻喉鏡檢查,結合纖維內窺鏡或超聲引導,可用於確認導管是否位於正確位置。

B計劃:維持氧合作用與SAD插入

        B計劃(見表2)的重點是通過SAD插入維持氧合作用。SAD的成功置入為麻醉醫師提供了機會和時間停下來思考接下來的方案,包括:是否喚醒患者、再一次進行插管嚐試、沒有氣管導管的情況下繼續麻醉,或者是直接進行氣管造口術或環甲軟骨切開術(cricothyroidotomy)。若最多進行了三次嚐試後仍然不能通過SAD給予充分氧合,則考慮實施C計劃。

        SAD的選擇和置入

        插管困難不可能每一次都可以被提前預測,因此每一位麻醉醫師都應該考慮周全、製定替代方案。至於哪種SAD用於氣道急救,麻醉醫師應該在麻醉誘導前就作出決定,且應基於患者臨床狀況、醫師經驗、裝置性能。第4屆DAS和全國麻醉醫師皇家學院審計項目(NAP4)確認了第2代裝置用於氣道急救的優勢,並推薦無論是常規使用還是氣道急救,所有醫院均應配備,且麻醉醫師需要接受相關訓練,並迅速掌握第2代SAD的使用。

        環狀軟骨加壓和SAD插入

        環狀軟骨加壓可減少咽下空間,阻礙第1代和第2代SAD裝置的插入和放置。如果喉鏡檢查遇到困難,實施A計劃不應該進行環狀軟骨加壓;在SAD插入期間,若患者不合並反流,也不應進行環狀軟骨加壓。

        第2代SAD

        與第1代SAD相比,第2代SAD效用更佳、安全性更好,因此目前存在爭議,即是否應將第2代SAD作為常規使用。理想的SAD屬性應包括第一次置入就十分可靠、較高的封閉壓(high seal pressure)、隔離開胃腸道和氣道、與纖維光導引導的氣管內插管相兼容。上述這些屬性可根據裝置的不同而發生改變。目前可用於成人患者、且經過大規模研究和薈萃分析驗證的裝置包括i-gel™、Proseal™ LMA®、LMA Supreme™。雖然很多研究對第2代SAD進行了比較,但基於操作者經驗的選擇更加重要,可影響到操作成功率。

        限製SAD插入次數

        插入SAD時頻繁嚐試可增加氣道創傷的可能性,延遲麻醉醫師宣告操作失敗,也妨礙了進一步采用替代技術維持氧合作用的方案製定。成功的置入多發生於第一次嚐試,數據顯示,使用PLMA™操作成功率第1次為84.5%、第4次嚐試時成功率大幅度下降至36%。Goldmann等在第3和第4次嚐試時,成功置入的概率為4.2%。另外選擇替代SAD的設備是明智的,推薦的SAD插入操作的嚐試最多為3次,前兩次可首選第2代裝置,另外一次嚐試應使用替代方案。因此,當3次嚐試後仍然不能確保充分氧合,應實施計劃C。

        引導SAD置入

        研究顯示,探條(Bougie)輔助PLMA的放置可提高首次嚐試成功率,且比其它輔助方式更有效,如插管器(introducer tool)。但是,上述研究中,具有氣管內插管困難史或預測可能出現插管困難的患者被排除,因此,對於這些患者探條輔助的有效性不十分明確。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對於戴著硬頸圍(hard collar)、模擬困難氣管的患者,上述操作是有效的,但也排除了預測可能出現插管困難的患者。另外一項研究比較了i-gel和PLMA在十二指腸導管(duodenal tube)輔助下的操作成功率,發現第一次插入成功率均>97%;一項研究也證實,對於產科患者,口胃管(orogastric tube)輔助PLMA的操作成功率也很高。然而,探條和胃管(gastrictube)輔助第2代裝置的成功率並不能得到保證。這需要操作者豐富的經驗以減少創傷,且目前並沒有列在PLMA使用說明書上。

        成功的SAD置入和有效氧合作用的確認:停下來、想一想

        臨床檢查和CO2描記術應被用於確認通氣情況。若通過SAD置入而獲得了有效氧合作用,推薦麻醉醫師團隊停下來、並想一想(stop and think)最恰當的操作過程。接下來有四個選擇供考慮:喚醒患者、纖維光導引導下通過SAD進行插管嚐試、經聲門上氣道進行手術、氣管造口術或環甲軟骨切開術(比較罕見)。患者因素、手術的急迫性、操作者的技術等均影響決定,但是不變的原則是,在最大程度降低誤吸風險的情況下維持氧合作用。

        喚醒患者

        若手術不是緊急的,那麼最安全的選擇是喚醒患者,這也是首選方案,此時需要完全拮抗神經肌肉阻滯作用。若使用的是羅庫溴銨或維庫溴銨,那麼舒更葡糖是合適的拮抗劑。若使用其他去極化神經肌肉阻滯劑,那麼麻醉需維持至麻痹作用充分被拮抗。此時,手術可以延遲,或者在清醒插管或局部麻醉下啟動。如果喚醒患者是不恰當的,如在重症監護病房、急診科或需要立即進行緊急救命手術,此時應考慮其他方案。

        經SAD插管

        若患者臨床狀況平穩、氧合作用充分、麻醉醫師受到過訓練,此時經SAD插管操作是唯一合適的選擇,但是限製氣道幹預次數仍是核心原則。通過插管喉罩通氣(intubating laryngeal mask airway)進行插管在2004年的指南中提到。納入1100例患者的研究顯示,進行盲插的總體成功率高達95.7%,第一次嚐試成功率高於使用纖維光導引導,但仍存在一些盲法操作相關的不良事件。

        當纖維光導引導插管無法進行時,使用Aintree插管導管代替也可以指導經SAD插管。一項納入128例患者的研究顯示,使用Aintree插管導管輔助後的操作成功率為93%。Aintree插管導管輔助PLMA和i-gel也有助於插管。但是輔助LMA Supreme™進行插管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被推薦的。

        經聲門上氣道進行手術

        當手術亟需進行且患者情況危及生命時,可考慮經聲門上氣道進行手術,這是一項風險較高的方案,應由經驗豐富、年資高的醫師進行。因為經過幾次失敗的插管嚐試後,氣道也許已經受到創傷、手術操作也許會使氣道情況發生惡化。因此,該項方案僅在已經確認插管失敗的情況下才考慮。在大多數情況下,盡管插管失敗後將患者喚醒對患者是有益的,但這對麻醉醫師來講是個困難的決定,尤其是患者存在危險的時候。

        氣管造口術或環甲軟骨切開術

        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甚至是經SAD通氣仍存在可能性的情況下,選擇氣管造口術或環甲軟骨切開術或許是比較合適的。

C計劃:麵罩通氣的最後嚐試

        若經過3次SAD插入嚐試後,仍然不能確保有效通氣,應立即實施C計劃(見表3)。雖然在實施A計劃和B計劃時,已經能夠確定實施麵罩通氣的難易程度和可能性,但在經過插管和SAD放置的嚐試後,氣道可能被損傷,此時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若麵罩通氣可提供充分氧合,那麼應該把患者喚醒(除外特殊情況),這需要對神經肌肉阻滯效應進行完全拮抗。若麵罩通氣無法維持氧合作用,應保證在進展為臨界性缺氧之前患者處於完全麻痹狀態,在不考慮計劃D的情況下,這為氣道急救提供最後的機會。在CICO狀況下,舒更葡糖用於拮抗神經肌肉阻滯效應。麻醉殘留、創傷、水腫以及已經存在的上呼吸道病變都可能導致氣道阻塞。

D計劃:經頸前徑路急救

        當氣管內插管、麵罩通氣、SAD置入均失敗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CICO狀況,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發生缺氧性大腦損傷和死亡,應立即啟動計劃D(見表4、圖2)。NAP4的一項報告指出,在全身麻醉下其他氣道急救方案失敗時,可進行緊急氣道手術和經套管環甲軟骨切開(cannula cricothyroidotomies)。該項報告也提到了麻醉醫師麵臨的一些問題,包括決策製定(延遲環甲軟骨切開術)、知識缺陷(不清楚何種裝置效果最好)、係統故障(特殊裝置不能使用)、技術問題(放置套管失敗)等。

        繼NAP4之後的討論大多集中於技術和設備的選擇,但該項報告仍突出強調人為因素的重要性。定期訓練包括技術層麵和非技術層麵,以加強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包括決策製定、具體方案、準備和實際操作等,均決定了氣道管理的成功率。在較大的壓力和緊急情況下,判斷認知和技能都可能下降,反複的練習和預演可提高成功率、改善患者轉歸。

        經手術刀環甲軟骨切開術

        經手術刀環甲軟骨切開術(scalpel cricothyroidotomy)是最快、最可靠的氣道急救方法。有囊氣管導管可保護氣道防止誤吸,並允許較低壓力通氣和潮氣末CO2監測。描述該項手術操作的資料很多,但所有步驟的共同點包括:頭部後仰(neck extension)、識別環甲膜、通過皮膚和環甲膜切開、插入有囊氣管導管。

        單純通過環甲膜切開比較簡單也比較受歡迎,但當患者肥胖或存在解剖學困難時,該方案可能會失敗,此時推薦垂直皮膚切口。在沒有完全神經肌肉阻滯的情況下,不允許經頸前徑路進行氣道急救。若早期使用了舒更葡糖,此時神經肌肉阻滯劑不能使用羅庫溴銨或維庫溴銨。通過上呼吸道給予100%氧,使用SAD配合麵罩或經鼻吹氣(nasal insufflation)。推薦將喉頭觸摸作為第一步操作,可協助醫師識別喉部立體結構。以下推薦的技術需要麻醉醫師和手術醫師掌握,包括設備的正確使用、手術體位和手的穩定操作。

        設備

        ·10號手術刀刀片,一個較寬的刀片(與氣管導管寬度相同)也是必要的;

        ·Coude tip 探條(成角);

        ·導管、囊套(6.0 mm)。

        患者體位

        氣道管理時常規使用的嗅氣位並不是環甲軟骨切開術的最佳體位,此時推薦頭部後仰(頸部伸展)體位。急救情況下,可通過在患者肩部墊枕頭、使患者頭部觸及手術台達到頸部伸展位。

        觸及環甲膜的操作:手術刀技術

        ·經上呼吸道繼續嚐試充氧(助手輔助);

        ·如果使用右手操作,則立於患者左側;

        ·手法觸診喉頭(laryngeal handshake)以明確其立體解剖結構;

        ·左手穩定喉頭;

        ·左手食指判斷環甲膜;

        ·右手持握手術刀通過皮膚和環甲膜作橫向切口,刀片邊緣朝向操作者;

        ·使手術刀垂直於皮膚,並保持90°;

        ·雙手交換,使用左手握持手術刀;

        ·延伸時動作輕柔,朝向操作者的方向移動手術刀,刀柄應垂直於皮膚,防止傾斜;

        ·右手拿起探條;

        ·使探條與地板平行,以合適的角度將探條的coude尖端沿著距離手術刀最遠的一側滑入氣管;

        ·緩慢旋轉探條,並調整其在氣管中的位置,輕柔插入至10~15 cm;

        ·拿走手術刀;

        ·用左手穩定氣管和拉緊皮膚;

        ·置入經過潤滑的大小為6.0 mm的有囊氣管導管;

        ·前進時緩慢旋轉導管,且避免過度插入,以防進入支氣管;

        ·移除探條;

        ·囊套充氣膨脹,通過CO2描記術確認通氣;

        ·固定導管(secure the tube)。

        若難以觸及環甲膜:手術刀-手指-探條技術

        當環甲膜難以觸及(impalpable)或其他技術失敗時,可啟動手術刀-手指-探條技術。

        ·經上呼吸道繼續嚐試供氧(助手輔助);

        ·通過手法觸診喉頭識別喉部解剖結構;

        ·若超聲可用,可協助鑒別中線和主要血管;

        ·左手拉緊皮膚;

        ·沿正中線垂直皮膚切開8~10 cm,近尾側至頭側方向;

        ·雙手手指鈍性剝離分開組織、左手確認和固定喉頭;

        ·參考上述手術刀技術。

        應注意小型的有囊導管比較適合探條,探條移動時需要合適的壓力,當探條滑過氣管環時可感覺到卡嗒音(click)。插入深度小於5 cm或可提示探條仍位於氣管前。

        套管技術

        內徑較為狹窄(<4 mm)的套管 套管技術(cannula techniques)在2004年的指南中有所提及,也因為很多原因被支持,包括:比起手術刀,麻醉醫師更熟悉插管;插管技術可促進早期幹預。選擇內徑較為狹窄的套管是有效的,但也有一些局限。隻有使用較高壓力裝置才能達到通氣,但這又顯著增加了氣壓傷的風險。即使是使用設計良好的導管,也可能發生扭折、錯位、移動並導致插管失敗。高壓通氣裝置不適合於所有情況,而且大多數麻醉醫師也不會常規使用。即使是在CICO情況下的使用也是受限的,需由經驗豐富、年資較高的醫師完成。

        大口徑套管 一些大口徑套管裝置,如Cook Melker®用於緊急環甲膜切開術,使用了導絲引導Seldinger技術(wire-guided)。與手術環甲膜切開術相比,上述技術創傷小,且在通氣時避免使用一些特殊的裝備。麻醉醫師和重症病房的醫師對該項技術是比較熟悉的,因為他們也經常進行中心靜脈置管和經皮氣管造口術。但是,這也需要他們在巨大壓力下仍然可以精確操作。對於熟悉該操作的麻醉醫師來講,導絲引導技術是較為合理的替代選擇,但是證據顯示手術環甲膜切開術更快、更可靠。很多非Seldinger大口徑套管-套管針裝置也可用於氣道急救。盡管若幹報告顯示該技術可成功用於CICO狀況,但仍缺乏大型研究對臨床實踐進行探索。

        超聲的作用

        在術前評估的過程中,建議預先對氣管和環甲膜進行評估。如果僅通過常規的視診和觸診無法完成,超聲則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措施。緊急情況下超聲的作用其實也是有限的。若超聲設備可用且可以立即進行操作,或可協助臨床醫師鑒別一些重要因素,同時也不能延遲氣道操作。總體來說,對麻醉醫師來講,超聲用於氣道評估是十分有價值的,推薦麻醉醫師對其熟練使用。

術後管理和隨訪

        多數氣道管理指南和機構均推薦麻醉醫師應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並與臨床醫師討論氣道困難的相關問題。插管困難和氣道創傷密切相關,通過隨訪可盡早識別相關並發症並進行及時處理。任何氣道探測都可能導致創傷或不良反應,包括視頻喉鏡檢查、第2代SAD和纖維光導插管技術等,尤其是在出現困難氣道時更容易發生。咽、食道損傷難以診斷,氣胸、縱隔積氣、手術氣腫等可發生於一半的患者中。氣道貫通傷後縱隔炎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若患者出現重度咽喉痛、頸部疼痛胸痛、吞咽困難、吞咽疼痛、發熱和撚發音等,應對患者密切觀察、及時處理並防止進一步出現氣道創傷。臨床交流也十分重要,包括麻醉醫師和患者的交流、麻醉醫師和臨床醫師的交流等,可改善患者轉歸。對既往出現的插管困難、緊急經頸前徑路操作、氣道相關的非預期事件等進行回顧、記錄和討論,總結經驗和教訓。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