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

自戀是天生的?深度解讀自戀型人格

作者: 來源:psychcentral 日期:2013-01-21
導讀

看情況,早在孩提時期,尤其是新生兒,他們需要被持續不斷的關注,對他們而言,自我關注是一種求生的本能。能夠被成功治愈的自戀者隻有一種——被生活狠狠蹂躪過的:P(譯者按:即打破他們原先固有的自大、極端自私、自以為是的內心世界)。

關鍵字: 自戀 | 自戀型人格 | 天生的

自戀

一問:自戀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還是說,他們天生就這樣?

  看情況,早在孩提時期,尤其是新生兒,他們需要被持續不斷的關注,對他們而言,自我關注是一種求生的本能。漸漸地,隨著成長,他們會意識到在眾多的剛性需求中,他們並非唯一。這時,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會人特質便逐漸發展起來。

  我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性。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戀的人,父母就不會那麼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需求被忽視、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擊,從而使他們在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被愛和被關注。

  因為缺乏關愛,孩子則容易導致如下兩種行為——

1)孩子為了獲得認可和關注,他們變得具有表演特質。

  對孩子而言,父母並沒有給他們提供安全感,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內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顧。父母隻關注事物的外在表現。孩子的內心深受傷害,但同時,還得嚐試在缺乏關愛的情形下生存。因為沒有安全感的保障,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啟動一種自我保護機製。起初,他們通過模仿作為一種嚐試,但很快,他們發現通過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基於這個發現,他們從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帶上各種各樣偽裝的麵具,以便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尤其是從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樣缺乏關愛、渴望關愛的人。他們變得自私、無情,成為一個操控高手。

2)另一種極度自戀者則是因為在過分寵溺的環境下成長而產生的。

  成長過程中,他們從未因自私或傷害他人的行為而引發負麵的評論,從而成長為一群社交怪物,被稱為“小孩”,而且是“超級小孩”。他們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無上的,非常自我。

二問:你認為,自戀會是21世紀一個日漸發展的問題嗎?

  是的。嬰兒潮(注:在第二次大戰後大約20年期間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的孩子。這使得他們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資格,可以獲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費吹灰之力。

三問:自戀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見的特征呢?(頻繁地更新facebook?不斷尋求別人的關注?)

  極度自戀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總在不停地談論自己、誇大自己的成就、但對他人卻缺乏同理心和關懷、在公共場合誇張地展示自己,如在網絡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停地談論“自我”。

  另一種自戀形式則是受害者人格。如果自戀人格是一個硬幣,那麼一邊是誇張(我比你更強),另一邊則是扮演受害者人格(我比你更好,是因為我遭受的比你多)。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戀人,會堅持認為你無法理解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難。他們甚至會拿你不好好照顧他、不支持他們的行為來羞辱、指責你(譯者按:他們內心的OS是“生活已對我如此不公,你還不好好待我,你好沒良心!!”)。

  針對一件事情的兩麵(產生的原因或產生原因的反麵)都有可能導致自戀。一個人也許是因為一件事的一方麵而變成受害型自戀,但也可能是因為對立的那一麵。這種對立是客觀存在的,好比:政治上(保守派VS自由派),生活裏的道德問題(墮胎VS反對墮胎),甚至在選擇什麼顏色來刷牆這種小事情上。一個有技巧的自戀者,會把“傷害”當成一種手段,來獲得別人的注意。(譯者按:在受傷型自戀者的世界裏,“傷害”不是我們所認為的不利,相反,會成為他們有利的手段之一)如此,大多數人都會落入受傷型自戀者的圈套,不然的話,就會被他們稱為麻木和冷漠的人。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