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輸血是利用患者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滿足手術或緊急情況時需要的一種輸血療法。目前常用方法主要有貯存式自體輸血、稀釋式自體輸血和回收式自體輸血。合理應用自體輸血技術,可以有效節約血液資源,減少同種異體輸血,避免輸血傳染疾病發生[1]。在當前血液采集量增長無法滿足臨床用血需求增長的情況下,本研究對廣州血液中心供血轄區內醫院發放調查問卷。
自體輸血是利用患者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滿足手術或緊急情況時需要的一種輸血療法。目前常用方法主要有貯存式自體輸血、稀釋式自體輸血和回收式自體輸血。合理應用自體輸血技術,可以有效節約血液資源,減少同種異體輸血,避免輸血傳染疾病發生[1]。在當前血液采集量增長無法滿足臨床用血需求增長的情況下,本研究對廣州血液中心供血轄區內醫院發放調查問卷,旨在了解廣州地區醫院自體輸血開展情況,探討如何推動各級醫院提升自體輸血開展率和應用率。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按照《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要求,結合本地區臨床用血情況,選取供血轄區內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婦幼保健院以及2015年紅細胞用量達到500U的醫院共90家進行問卷調查。血液用量數據來自廣州血液中心采供血信息係統數據庫,90家醫院2015年紅細胞用量占該中心2015年紅細胞總供應量的91% 。共發出90份調查表,收回67份,回收率為74.44%,23家醫院因院規要求數據資料不允許外泄未收回調查問卷。
1.2調查內容
根據《廣州市衛生局關於加強我市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設計調查問卷,在2016年定期督導檢查工作時進行數據核對。
調查內容包括醫院性質、自體輸血開展情況和自體輸血應用情況。(1)自體輸血開展情況。臨床有1例以上患者應用貯存式或稀釋式或回收式自體輸血技術回輸血液,判斷該院已開展自體輸血。同時,對未開展自體輸血醫院進行原因調查,選項(可多選)有:①醫院輸血患者較少,對自體輸血技術未深入了解;(2)人員緊張,技術力量薄弱;(3)醫院床位緊張,床位周轉周期不足;(4)自體輸血操作繁雜,輸異體血液相對簡單方便;(5)血液中心供應血液已滿足用血需求;(6)自體輸血技術收費項目未納入醫保報銷體係;(7)收費標準低,無法收回醫療成本;(8)其他。自體輸血開展率=已開展任一形式自體輸血技術的醫院數÷收回調查表醫院數×100%。(2)自體輸血應用情況。按科室分類統計各院2015年圍術期輸血患者例數和開展貯存式自體輸血、稀釋式自體輸血、回收式自體輸血例數。自體輸血應用率(%)=單位範圍內回輸自體血液的圍術期患者例數÷單位範圍內(回輸自體血液+異體輸血)的圍術期患者例數×100%。
1.3數據處理
采用Excel表格對數據進行彙總,利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
67醫院中,三級醫院35家,二級醫院27家,一級醫院5家;綜合醫院47家,專科醫院20家(其中婦兒專科醫院12家,骨傷專科醫院3家,腦專科醫院1家,手外專科醫院3家,傳染病專科1家)。
其中,開展自體輸血醫院30家,醫院自體輸血開展率為44.78%,三級醫院有29家已開展自體輸血(82.86%),二級醫院有1家已開展自體輸血(3.7%)。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自體輸血開展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01)。
未開展自體輸血的37家醫院中,包括1家三級醫院、26家二級醫院和5家一級醫院。未開展原因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醫院輸血患者較少,對自體輸血技術未深入了解(62.16%)>人員緊張,技術力量薄弱(59.46%)>血液中心供應血液已滿足用血需求(27.03%)>醫院床位緊張,床位周轉周期不足(10.81%)>自體輸血操作繁雜,輸異體血液相對簡單方便(8.11%)>自體輸血技術收費項目未納入醫保報銷體係(5.41%)=收費標準太低,無法收回醫療成本(5.41%)。
30家已開展自體輸血的醫院中,2015年整體貯存式自體輸血應用率為0.5%,稀釋式自體輸血應用率為2.7%,回收式自體輸血應用率為15.4%。不同科室自體輸血應用率分別為心血管外科63.8%、骨科28.7%、移植外科12.9%、顱腦外科11.4%、產科2.3%、婦科1.0%。心血管外科回收式自體輸血應用率為48.6%,顯著高於骨科和顱腦外科;心血管外科稀釋式自體輸血應用率為15.1%,顯著高於骨科和移植外科。
3討論
近年來,臨床血液用量短缺現象已成為常態。有文獻[2-3]表明,開展自體輸血是減少異體輸血用量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顯示廣州市醫療機構自體輸血開展率為44.78%,顯著高於文獻報道的4.11%[4]和8.6%[5],表明自體輸血作為一種血液保護措施在廣州已得到較多醫院的認同。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的自體輸血開展率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未開展自體輸血的37家醫院中,二級及以下醫院對自體輸血知曉度和認同度較弱,技術力量薄弱,因手術量和就診疾病種類原因,對血液需求用量較少,普遍缺乏主動解決血液短缺的急迫感和動力。對此,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加大自體輸血宣傳力度,提倡和督促二級及以下醫院主動謀求三級醫院的技術支持,同時將自體輸血開展納入醫院考核範圍,設定為臨床用血督導檢查內容之一。
調查顯示,貯存式自體輸血應用率極低,僅0.5%。國外文獻[6]報道稱,貯存式自體輸血應用呈逐年下降趨勢,下降原因是采集後血液浪費較為嚴重。但本調查顯示,在廣州地區貯存式自體輸血開展較低的原因並非如此,而是三級醫院床位緊張,傳統貯存式自體輸血采血方案耗時較長(約需3周~5周),該項技術的廣泛應用會加劇醫院床位不足的矛盾。有文獻報道[7] 稱,優化的貯存式自體輸血采血方案僅需要1天~7天。因此,建議在三級醫院對適宜人群可采用優化采血方案或自體血與異體血互補的采血模式(僅在手術72h前采集200ml~400ml血液),以縮短擇期手術術前備血時間;在二級及以下醫院因對床位周轉周期考慮較寬鬆,可維持傳統采血方案。《臨床輸血技術規範》第七條規定貯血式自體輸血是由輸血科(血庫)負責采血和貯血,經治醫師負責輸血過程的醫療監護。由於該項技術的設備要求僅為貯血冰箱,是有輸血條件的基層醫院必備設備之一,因此,貯存式自體輸血技術是二級和一級醫院最容易開展的自體輸血技術。建議設立定點三級醫院對基層醫院進行規範化培訓,製定適當的獎懲措施,提高醫務人員積極性,促使貯存式自體輸血技術廣泛開展。
國外文獻[8]報道稱,自體輸血主要應用於心髒手術(50%)和骨科手術(45%)。本次調查顯示,本地區自體輸血主要應用於心髒手術(63.8%)和骨科手術(28.7%)。由此可見,心血管外科領域相較於骨科和其他學科,自體輸血更得到重視。心血管外科自體輸血應用方式以回收式自體輸血為主(48.6%),稀釋式自體輸血次之(15.1%),貯存式自體輸血較少(0.1%),說明回收式自體輸血技術是一項成熟的輸血方法。建議醫院可將培訓自體血液回收人員和購置血液回收設備設定為開展心髒外科手術的必備條件之一,從而減輕異體血液供應不足的壓力。骨科、顱腦外科、婦科、產科自體輸血應用率均低於國內文獻[9-10]報道,建議開展自體輸血的綜合醫院著重在這4個學科領域推動自體輸血應用,加強城市家醫院的橫向交流,從而提升本地區整體自體輸血發展水平。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