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管理

醫療發展40年:從赤腳醫生到超級大醫院

作者:田段偉、朵文白 來源:大河網 日期:2018-03-16
導讀

          從最初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氣分析儀”;從“赤腳醫生”滿村跑,到超級大醫院誕生……從事51年村醫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親曆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40年。

關鍵字:  醫療發展 |  | 分級診療 |  | 新醫改 |  |  

        從最初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氣分析儀”;從“赤腳醫生”滿村跑,到超級大醫院誕生……從事51年村醫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親曆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40年。

        一個時代的符號:赤腳醫生

        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赤腳醫生製度,曾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的三大法寶。

        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體製改革從農村起步,舊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失去依托,並逐漸解體。以“赤腳醫生”聞名的中國模式,逐步淡出舞台。

        此時,一批經驗豐富的“赤腳醫生”在村裏開起診所,數量達到100多萬人,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稱——鄉村醫生。作為國家醫療衛生體係的“網底”,在多年的基層衛生建設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許縣大崗李鄉蘇劉莊村村醫馬文芳成為第一批“轉崗”鄉村醫生的人。

        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馬文芳說,在農村瘧疾、地方病盛行時,村醫們背著藥箱挨家挨戶登門問診,“送藥到手、看服到肚、不咽不走”,最終讓瘧疾銷聲匿跡。

        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是20世紀村醫的老三樣。馬文芳說,當時村醫開設的村診所,都帶有一個時代特點:這些村診所多以家庭為單位,“赤腳醫生”是主治醫生,家裏的兄弟、親戚在簡單培訓後,留在診所負責包藥、打針等。

        “那個年代,沒有醫療保障體係,鄉村醫生解決了大部分農村人看病的難題。”馬文芳說,當時,感冒頭痛肚子痛這些小病,看病都是一塊錢。

        村診所受歡迎,一天最多看156個病號

        “到了20世紀90年代,原來的‘赤腳醫生’陸續通過培訓、自學、進修等提高了醫療知識,看病便宜,村診所迎來最受歡迎的黃金年代,深得村民信任。”馬文芳說,當時,最多一天看了156個病號。

        “村診所、鄉鎮醫院比較受歡迎,村民們生病首先去診所,治不了就送去鄉醫院。”馬文芳說,以闌尾炎手術為例,鄉醫院治療費是36元,縣醫院費用是100多元,所以碰到一些需要手術的大病,都是村民們輪流背著往鄉醫院送。

        變化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沿海城市製造型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外出打工,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加上鄉村道路陸續修通,縣醫院的救護車可以開進村子。

        此時,鄉鎮醫院迎來最尷尬的幾年。作為村診所的上一級醫療機構,醫師力量不足、器械設備不夠,漸漸失去吸引力。

        新農合帶來了鄉鎮醫院的“複蘇”

        “急救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幹。”20世紀末,這個諺語在農村廣泛流行。昂貴的醫療費,讓一些村民因病返貧。

        2002年,我國決定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其特色為財政補助+農民自願,目標是2010年實現“基本覆蓋農村居民”。

        馬文芳說,根據報銷比例,去鄉鎮衛生院看病能報銷90%、縣醫院報銷80%、市級醫院的最高報銷比為70%、省級醫院的報銷比為60%。

        新農合製度的實施,也宣告鄉鎮醫院的“複活”,大中醫院的吸引力逐步提高。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到了21世紀,村診所開始逐步消退。

        此時,村醫們也開始麵臨生存問題,馬文芳說,零差率藥、公共衛生服務等新的改革措施陸續施行,村診所舉步維艱。“給小孩子看個感冒收費1塊錢,大人收費2塊錢,現在藥品進價提高後,感冒收費三五塊。”馬文芳算了下自己的收入,每月1480元。在經過多地調研發現,村醫收入最多為2000元,越來越多的村醫選擇改行。

        分級診療將破“看小病”紮堆大醫院

        一邊是村診所失去吸引力,一邊是大醫院規模不斷擴大,醫療優質資源向大城市、區縣主要醫院集中。

        “隨著21世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報銷製度的完善,無論是大病小病都更願意去大醫院全方麵檢查一下。”馬文芳說,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一邊是村診所、基層診所人員寥寥,一邊是三甲醫院病人越治越多、人滿為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推進分級診療。

        基層醫療,就是做好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和一些常見病、普通疾病的診療。三級醫院主要是解決疑難疾病、重大疾病、多係統複雜疾病等診療、技術輻射、培訓、科研等任務。

        “本來應該去基層醫院看的病,最後都去了大醫院。要提高基層醫院資源配置,讓更多患者願意去。”馬文芳建議,分級診療實施後,相關配套措施也要進行調整,引導更多人去基層醫療機構看病。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兒童醫院院長周崇臣認為,人們“看小病”喜歡紮堆大醫院,原因之一就是分級診療製度不完善,而醫聯體建設是分級診療實施的有效路徑,也是醫改深入推進的關鍵載體。

        醫療發展40年大事記——

        1978年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衛生事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981年

        人均預計壽命67.9歲

        1985年

        醫改元年。衛生部決定停止使用“赤腳醫生”這個名稱,凡經過考試、考核已經達到醫生水平的,成為鄉村醫生。

        1987年

        醫療機構被推向市場,自謀出路。

        1992年

        深圳率先進行了職工醫院製度改革,為我國醫療製度改革開了先河。

        1998年

        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決定》,要求在全國建立覆蓋全體城鎮職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製度。

        1999年

        市場化的醫院改製在部分地區已付諸實施。

        2002年

        我國決定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其特色為財政補助+農民自願。

        2009年

        新醫改方案正式公布,提出要把基本醫療衛生製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

        2017年

        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醫保合並,整合後,城市、農村參保人員不再一分為二,公平享有同一醫保製度。

        2018年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