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

新血壓指南或讓數百萬人擔心患心髒病的風險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2018-04-27
導讀

          最近研究人員提出的降低高血壓診斷門檻的建議似乎會對80%的新診斷患者帶來傷害,相關的研究分析刊登於國際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來自美國的兩家機構提出建議,將收縮壓達到130mmHg的人群認為是高血壓人群,而這可能會弊大於利。

關鍵字:  血壓指南 | 心髒病 | 風險 

        最近研究人員提出的降低高血壓診斷門檻的建議似乎會對80%的新診斷患者帶來傷害,相關的研究分析刊登於國際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來自美國的兩家機構提出建議,將收縮壓達到130mmHg的人群認為是高血壓人群,而這可能會弊大於利。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一個人的收縮壓如果達到140mmHg及以上的話就可以被診斷為高血壓了,但去年年底,美國心髒病學會和美國心髒協會則建議將該閾值降低到130mmHg。高血壓是誘發心髒病和中風的一個風險因子,其它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吸煙狀況和糖尿病等,研究人員能夠結合所有的因素來準確評估一個人患心髒病和中風的風險。

        而關於高血壓診斷的最新建議或將影響全世界的臨床實踐,包括英國和澳大利亞,這或許就會額外造成美國3100萬人、英國670萬人以及澳大利亞240萬人被新診斷為高血壓,同時這也提示了這些人群患心髒病和中風的風險,這可能會導致人們對未來健康狀況及是否進行治療感到焦慮。

為何要降低高血壓診斷的閾值?

        美國知名的醫療機構對於這些建議表示擔憂,美國內科醫師學會表示,降低心髒病和中風風險的好處被高估了,而危害似乎也被低估了;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也認為,擔心降低門檻的危害或許還並沒有被評估。

        決定降低診斷閾值的一個關鍵因素似乎是美國的SPRINT試驗結果,研究發現,將血壓閾值降低到120mmHg,而不是140mmHg,對於那些有心髒病或中風風險的人群而言似乎是有好處的。甚至在新的指導方針發布之前,就有人擔心,SPRINT試驗或許會推廣一種一刀切的方法來降低血壓,而其它試驗(包括對低風險人群進行的試驗)似乎也並未發現和SPRINT試驗相同的益處,同時這還強調了個人在降血壓方麵製定決策的重要性,此外研究人員還考慮到了患者的總體風險狀況及偏好。

 

為何是有害的?

        一項分析報告指出,9%新診斷的高血壓人群或許會獲益於這種嚴格的指導方針,這些人群常常出現心髒病事件或中風的風險較高,或者其有心髒病史;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即心髒病事件或中風低風險的80%新診斷人群,其或許並不會因新型診斷標準而獲得益處,反正可能會遭受傷害;對於11%有心髒病中間風險的新型診斷人群而言,其所獲得的好處和壞處或許恰恰是平衡的。

        改變高血壓的診斷和治療閾值常常會給人們帶來三種風險:1)更廣泛的疾病定義意味著更多的人被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簽,即使他們患病風險較低,與那些血壓水平相同但並未貼上高血壓標簽的人群相比,被貼上高血壓標簽的人們常常患焦慮症和抑鬱症的風險較高。2)很多人在采用多種療法降血壓時常常會經曆療法所帶來的副作用,盡管新型的指導方針建議對低風險人群先進行非藥物的幹預方式,但如果個體的血壓讀數處於130mmHg以上時,很有可能會有很多人來服用藥物降低血壓。比如,針對臨床醫師的最新美國心髒病學指南就指出,盡管心髒病風險較低的人們首先會重點關注生活方式的改變,但同時其也需要服用藥物來講血壓降低到130mmHg以下。3)在諸如美國等並沒有進行全民健康覆蓋的國家中,新診斷為高血壓的人們在獲得保險時或許常常存在一定困難。

 

該如何回應?

        因此,你和你的一生應該如何應對最新的指導方針呢?首先應該利用一種可靠的風險計算器來預估患心髒病的風險,相比僅僅觀察血壓而言,這對於有效預測個體後期患心髒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至關重要;如果個體的收縮壓測量值處於130-140mmHg之間,且其心髒病發病風險較低,那麼我們就認為醫生並不需要給這些人群貼上高血壓的標簽,臨床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的飲食和鍛煉情況,而不是根據其收縮壓高於或低於130mmHg來對患者進行疾病判定。

        如果一個人處於依據收縮壓讀數及其心髒病發病風險較高歸類的患者群體中,那麼采用藥物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結合就或許對於其病情是有益的,應該根據個體的風險因素和偏好來製定其血壓目標,而且這也是因人而異的;你也可以與你的醫生探討這些問題,從而確保你服用了合適的藥物來降血壓。

        如果你處於兩個極端之間,那麼進行診斷的好處和危害或許大致是相同的,有些人也會樂意采用或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接受心髒病事件適度增加的風險,同時避免每天服用藥物,以及增加藥物劑量等;在這種情況下,你和醫生之間的溝通及共同決策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