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牛津大學陳錚明教授、北京大學李立明教授等在《柳葉刀》全球健康子刊連發兩篇中國前瞻性慢性病研究結果,強調了血壓、肥胖等危險因素管理對於預防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近日,牛津大學陳錚明教授、北京大學李立明教授等在《柳葉刀》全球健康子刊連發兩篇中國前瞻性慢性病研究結果,強調了血壓、肥胖等危險因素管理對於預防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該研究以51.2萬名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40~79歲人群當收縮壓為120~180毫米汞柱時,收縮壓水平與新發血管事件呈連續正相關。總體而言,收縮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缺血性心髒病和卒中風險約增加30%。此外,血壓升高與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隨年齡增加而減弱,40~49歲人群的風險增加約為70~79歲人群的2倍。我國約一半的血管死亡事件歸因於血壓升高(收縮壓>120毫米汞柱),相當於每年近100萬例死亡(<80歲人群)。
研究還發現,在相對較瘦(平均體質指數BMI為23.6)且看似健康的中國人群中,肥胖與卒中風險呈正相關。BMI每增加5,收縮壓增加8.3毫米汞柱,卒中風險增加30%。體重增加對中風的影響,中國比發達國家更明顯;年輕人發生卒中的風險比老年人更高;男性比女性更危險,因為前者胰島素抵抗更高。研究者總結說,我國人群平均血壓即使小幅降低,也可能對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帶來重大影響。
上述最新研究提示,高血壓患者應重視非藥物治療。1.嚴格控製食鹽攝入量,每日每人不超過5克。2.戒煙、戒酒。3.放鬆心情,緩解精神壓力。4.不濫用或依賴保健品、偏方、降壓儀器等,建議去正規醫院,由高血壓專科醫生在必要的檢查、評估後確定長期治療方案。5.重視病因篩查。由確切病因所致的高血壓為繼發性高血壓,約占總數的20%。隨著原發病的治愈,大多數患者的血壓可恢複正常或變得較易控製。因此,盡早明確是否為繼發性高血壓,並針對性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