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結腸鏡尷尬又難受,大腸癌高危人群都不願意接受檢查,早期大腸癌篩查的這些難題將很快有新的解決方案。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人們在家服下膠囊就能進行腸鏡檢查之餘,膠囊內鏡拍攝的上萬張照片,還能有機器人醫生智能閱片,比醫生肉眼還高效精準;醫生還能通過VR眼鏡,一眼看穿人們體表特征背後隱藏的腸道病患……
做結腸鏡尷尬又難受,大腸癌高危人群都不願意接受檢查,早期大腸癌篩查的這些難題將很快有新的解決方案。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人們在家服下膠囊就能進行腸鏡檢查之餘,膠囊內鏡拍攝的上萬張照片,還能有機器人醫生智能閱片,比醫生肉眼還高效精準;醫生還能通過VR眼鏡,一眼看穿人們體表特征背後隱藏的腸道病患……
日前,由廣東省醫學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東省肝髒病學會共同承辦的“2018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內鏡國際論壇”在廣州召開,會議帶來了消化係統疾病的最新診療技術和發展方向,現場更是直播展示了多台代表最新技術的消化道內鏡手術。
早期消化道腫瘤
可內鏡下無創切除
消化道早癌內鏡規範化診斷、消化道早癌ESD(消化內鏡下的無創腫瘤切除)等技術成為論壇上專家關注的焦點。據介紹,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國家,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近年來,大會主席、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思德教授團隊致力於消化道早癌早診早治工作的推廣與普及。
劉思德介紹,近年來廣東的消化係統腫瘤發病中,胃癌、食管癌、肝癌發病率都有所下降,唯獨大腸癌仍在逐年增高,增長速度還不慢,這跟人們的防病意識不足、不願經常做結腸鏡檢查等有關。劉思德說,結腸鏡檢查是大腸癌早期發現必不可少的檢查,在這方麵醫生的整體操作水平需要提升,需要加強培訓。另一方麵,老百姓普遍不願意進行大腸癌檢查,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地區,結腸鏡的篩查率也隻有35%,在廣州,篩查率這麼多年也僅是從13.9%提高到22%左右。
劉思德介紹,以目前的技術,很多早期腫瘤都可以通過消化道內鏡無創切除,不需要開刀。早在十年前,南方醫院已經開始開展ESD手術,現在技術發展很快,顛覆性的進展是,部分早期消化道腫瘤通過ESD手術,5年生存率能夠提高到98%以上,長期生存率提高到95%以上。但所有消化道腫瘤的ESD中,大腸癌的難度是相對較大的,這也是本次論壇最注重的培訓重點。
在家服膠囊做胃腸鏡
未來還有機器人看片
目前南方醫院每年會進行5萬多例腸鏡檢查,真正患病的僅數千例。如果通過膠囊內鏡檢查發現沒問題,就無需做腸鏡檢查,避免了80%以上的患者進行不必要的腸鏡檢查。正是這種情況倒逼醫生想辦法提供更好、更先進,老百姓能接受的技術方法和設備。
劉思德介紹,目前,新興的膠囊內鏡技術正努力向產業化發展。受檢者在家穿戴好圖像記錄儀,吞服一顆裝備了超微型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膠囊,膠囊沿著消化道一路行進,一路拍攝, 8~12小時內就能輕鬆完成檢查。膠囊會將拍攝到的圖像輸送出來,由受檢者登錄係統將圖像傳送給醫生,醫生遠程閱片、診斷後將報告發送至受檢者手機。這就是膠囊內鏡的檢查流程。預計這種新型的智能膠囊最快明年底就能拿到國家的注冊證。
由於膠囊拍攝的圖片動輒上萬張,對於目前的醫生來說,看片工作量巨大。但一項由人工智能加持的技術已經啟動了研發。今後,通過數據庫對海量圖片進行學習記憶後,機器人醫生將可以幫助醫生更高效、準確地閱片,出具影像學報告。劉思德介紹說,目前該院的研究中,數據庫已經收集了超過50萬張的膠囊內鏡檢查圖片,標記了近4萬張圖片。機器人隻要學習4萬張圖片以上,智能閱片就能達到副教授的水平;當學習達到5萬張圖片以上,還能進一步達到教授級別的水平。
未來戴上VR眼鏡
醫生能一眼看出疾病
業界最新研發的VR技術運用,人工智能團隊還能通過研發體表特征來識別人群消化係統疾病。劉思德介紹,目前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已成立團隊在做相關研究,已建立了6800例長期隨訪的高危腺瘤患者隊列,目前已收集了4000多例數據,並證明有的疾病能夠百分之百通過體表特征識別。“希望這項研究明年就能有實質性的成果出現,比如,醫生戴上眼鏡,一眼就能看到麵前的患者是否有胃腸道息肉。”劉思德說。(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李曉姍)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