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常見的傳染病,以發熱、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手、足、臀等部位皮膚出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兒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症。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常見的傳染病,以發熱、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手、足、臀等部位皮膚出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兒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症。不少家長帶患兒就診,在確診手足口病後都不知所措。近日,記者從太原市婦幼保健院了解到,本月,手足口患兒人數較上個月有所增加。那手足口病是什麼?它是怎麼傳播的?該如何預防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太原市婦幼保健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郭燕華。
A、什麼病原體會引起手足口病?
郭燕華介紹,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高發季節,但今年7月,半個月的患兒數量已經和6月份的人數大致相同。“手足口病發病人群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6月齡以下嬰兒因有胎傳抗體的保護發病較少。”從6月齡開始發病逐漸增加,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歲及以下兒童。“腸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至少20多種A組腸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郭燕華說,以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A16型(CV- A16)、柯薩奇病毒A6型(CV-A6)、柯薩奇病毒A10型(CV-A10)最為常見。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數由EVA71感染所致。如果小孩患了此病,父母們在照顧小孩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等。在接觸小孩後,替小孩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因為患兒的糞便也會傳染病毒。
小兒手足口病不是什麼大病,隻要及時治療,護理得當就會很快康複。
B、手足口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較輕,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後可完全康複,患兒發病初期常出現發熱、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發熱1-2天後,在舌頭、牙齦和兩頰內側等口腔部位出現水泡,痛感明顯,這些水泡初期為細小紅點,後形成潰瘍。另外,多數患兒手掌、腳底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不癢,有些皮疹帶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蓋、肘部、軀幹等也可能出現皮疹,部分病例無發熱。皮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褪。郭燕華表示,“隻有少數患者的病情會快速惡化,腦部、肺部和心髒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症。如腦炎、腦幹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肺水腫、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對於已經得了手足口病的患兒首先應該到醫院確診,讓醫生鑒別屬於輕症還是重症,進行對症處理。患兒飲食上應該注意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最好選擇流質食物,多補充維生素。護理方麵注意給患兒及時退燒,還要多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況,如果孩子出現精神萎靡、肢體陣發性抖動,或者煩躁不安等情況,就要警惕病情惡化,需及時到醫院救治。
C、同一名兒童會多次得手足口病嗎?
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患者會對感染過的腸道病毒血清型產生保護性抗體,因此,感染同一腸道病毒血清型而重複發病的幾率較低。但因多種腸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間無交叉保護,因此同一兒童可能因感染不同腸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發生手足口病。“無論寶寶以前是否得過手足口病,可都要特別注意了!”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觸被其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環境而感染。
D、
“預防手足口病主要還是注重衛生。”郭燕華表示,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衛生是預防手足口病的好辦法。
手足口病主要通過接觸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皰疹液、糞便,以及接觸被汙染的玩具、奶瓶、餐飲具等物品或環境進行傳播。所以,家長在照看寶寶時要注意:
1、進食前、如廁後、處理嘔吐物或更換尿布後應洗手;
2、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個人物品;
3、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物品表麵,如家具、玩具等;
4、避免與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擁抱等密切接觸;
5、為防止將病毒傳染給別人,患病兒童應居家隔離至康複後一周。
另外,家長可以給孩子接種EV71疫苗。鑒於手足口病導致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多由EV71病毒為主,我國自主研發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預防EV71相關手足口病發病、重症和死亡。EV71疫苗是預防手足口病非常經濟的重要武器。“接種EV71疫苗的適齡兒童為6月齡-5歲,建議盡早接種,低齡兒童盡量在12月齡前完成2劑次接種程序。”郭燕華說。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