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Blood:血栓性微血管病變是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帕納替尼引發心血管毒性的原因之一

作者:MedSci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019-02-07
導讀

         血栓性微血管病變是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帕納替尼引發心血管毒性的原因之一

        中心點:

        帕納替尼療法可導致VWF介導的血小板黏附至微血管內皮細胞。

        帕納替尼依賴性的微血管病變可降低節段性的LV功能異常。

        摘要:

        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帕納替尼可有效治療耐藥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但急性缺血事件發生率高,限製了其臨床應用。而且,造成這些事件的病理生理機製尚不明確。

        Yllka Latifi等人推測帕納替尼可引發一種血管內皮病,涉及內皮相關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過量和繼發性血小板粘連。

        對以西方飲食喂養的野生型小鼠和ApoE-/-小鼠進行針對VWF A1結構域和糖蛋白Ibα的胸主動脈增強對比的超聲分子成像來量化內皮相關的VWF和血小板黏附。用帕納替尼或虛假療法治療野生型小鼠,連續七天,帕納替尼治療的小鼠的內皮相關的VWF和血小板黏附分子成像信號要比虛假療法治療的小鼠高5-6倍(p<0.001),而達沙替尼無此療效。對於ApoE-/-小鼠,帕納替尼治療的動脈VWF和血小板信號是虛假治療的2-4倍(p<0.05),且顯著高於被治療的野生型小鼠(p<0.05)。

        N-乙酰半胱氨酸可顯著降低帕納替尼治療的小鼠的VWF和血小板信號,ADAMTS13可完全消除其信號。帕納替尼可使33%的野生型小鼠和45%的ApoE-/-小鼠發生節段性左心室壁運動異常,並伴有斑片狀的灌注缺陷;但血管造影時冠狀動脈均正常。相反,研究人員通過免疫組化和顯微觀察發現了一種整體的微血管病變。

        總而言之,本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TKI帕納替尼導致的血管毒性形式,包括VWF介導的血小板黏附和繼發性微血管病變,導致缺血性室壁運動異常。上述過程可通過已知的能降低VWF多聚體大小的幹預措施來減輕。

        原始出處:

        Yllka Latifi, et al.Thrombotic microangipathy as a cause for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from the BCR-ABL1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ponatinib.Blood 2019 :blood-2018-10-881557;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8-10-881557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