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英國醫學雜誌》刊登了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研究團隊China-PAR研究的最新分析結果。該研究覆蓋全國15個省市近12萬居民,最長隨訪時間達23年。
12月30日,《英國醫學雜誌》刊登了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研究團隊China-PAR研究的最新分析結果。該研究覆蓋全國15個省市近12萬居民,最長隨訪時間達23年。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PM2.5汙染可明顯增加國人中風危險,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
研究者認為,該研究首次報道了我國PM2.5水平和中風危險增加的關係,為相關環境和健康政策的製定提供了依據。
中風是我國國民第一位死亡病因。我國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中風,每21秒就有一人死於中風。我國中風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高經濟負擔五大特點。
研究發現,與PM2.5較低水平(<54.5 μg/m3)的居民相比,長期生活在PM2.5>78.2 μg/m3的居民,中風發病風險增加53%,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發病風險分別增加82%和50%。
進一步分析發現,PM2.5每升高10 μg/m3,中風、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的發病風險分別增加13%、20%和12%。
研究人群PM2.5平均暴露水平為64.9 μg/m3。
既往研究提示,PM2.5可引起血小板活化,促進凝血,從而導致血栓形成;長期暴露於PM2.5也可能通過增加血漿細胞因子的釋放,引起炎症反應,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增加缺血性中風發生風險。
而對於出血性中風,PM2.5長期暴露可能通過觸發動脈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升高和內皮功能障礙等增加腦血管破裂發生風險。
根據中國疾病負擔研究報告,在導致我國居民疾病負擔增加的危險因素中,空氣顆粒物汙染列第四位,僅次於高血壓、吸煙和高鈉飲食。
該研究團隊利用國際先進的衛星遙感反演技術,評估得到了我國長時間(2000-2015年)、高空間分辨率(1×1 km)網格化大氣PM2.5濃度。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實習研究員黃克勇、博士後梁鳳超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顧東風院士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來源:
1、Keyong Huang, et al. Long term exposure to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incidence of strok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the China-PAR project. BMJ, 2019, 367: l6720.
2、王隴德,劉建民,楊弋,等. 我國腦卒中防治仍麵臨巨大挑戰——《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概要. 中國循環雜誌, 2019, 34: 105-119.
3、殷鵬,齊金蕾,劉韞寧,等. 2005~2017年中國疾病負擔研究報告. 中國循環雜誌, 2019, 34: 1145-1154.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