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段減少醫患交叉感染,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更加科學。
這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醫療服務體係帶來嚴峻的考驗。近階段突出地表現為兩大問題:
一是醫院預檢與發熱門診工作量加大,防護措施加強,口罩、防護服、防護目鏡等防護物資告急,感染防護消毒成本大為增加;二是普通門診患者因為擔心院內感染問題,出現一定的焦慮,合理的醫療需求受到抑製,尤其是一些輕症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明顯減少就醫。隨著疫情防控時間的延長,這兩個問題會更加突出。如何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從根本上是疫情的有效控製,同時,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有效地緩解突出矛盾,並以此為契機促進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和優化。
一、加快審批建設互聯網醫療門診,利用在線問診谘詢緩解群眾就醫焦慮,利用線上醫療服務結合醫保定點藥店解決慢性病複診和大量輕症患者的就醫問題
從傳染源、傳播特點、發生時間、病毒基因測序以及發病特點來看,這次的疫情都與2003年的SARS 相似。與2003年相比,我們的防控經驗、防控技術都有了長足進步,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首先是利用在線谘詢緩解群眾的就醫焦慮。缺乏醫學基礎知識的居民在疫情期間一定是焦慮的。在媒體的宣傳下,整個社會的緊張情緒都被調動起來,此時能夠提供臨床醫生的專業指導對緩解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必要的。有一些互聯網醫療公司已經開始嚐試這方麵的服務,由於不是專業醫療機構開展,其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利用線上醫療服務結合醫保定點藥店或者藥品第三方配送解決慢性病複診和輕症患者的處理。
2008年國家相關部門已經製定了有關政策文件,鼓勵發展在線醫療,允許醫院利用互聯網為慢性病複診患者提供處方,僅這一項就可以節約大量社會成本。
根據上海2018年全年門診人次測算,全年慢病患者診療人次約5250萬人次,僅考慮以單程費用3元計算,交通費用就可以節約3.16億。
事實上大量輕症患者利用互聯網可以進行谘詢和處置,目前在醫院門診的輕症初診患者不低於慢性病複診患者。
事實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早已實施輕症初診患者的網上醫療,並且比線下醫療給予更低的價格。
因此,建議加快互聯網醫療門診的建設,加快監管平台建設和行政審批,加快互聯網醫療收費和醫保支付政策的具體落地。
二、大力推進基於移動互聯網的遠程醫療係統建設,解決發熱門診與隔離病房的遠程會診以及社區的遠程隨訪問題
2003年,遠程醫療已經發揮了一定作用。近年來遠程醫療係統朝移動化、便捷化發展,有更大的應用空間。目前發熱門診接診疑似患者後需要院內專家會診,之後需要區內專家會診。目前的方式是專家進入發熱門診區域,需要穿戴防護服等防護措施,非常不方便。利用遠程醫療係統解決會診問題非常方便,效率可以大幅提升。應將遠程醫療會診係統作為發熱門診的基本配置,而且由各地統籌建設,政府投資保障。
根據專家分析,2003年的SARS傳染源多為重症患者,但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會有相當多的輕症甚至無症狀者造成傳播。這就注定了在篩查肺炎患者的同時必須關注輕症或者無症狀感染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建議,密切接觸者和無症狀的潛在感染者,可以選擇居家隔離接受醫學觀察。隨著疫情的發展,居家隔離接受醫學觀察的人越來越多,對這些人群如何隨訪並提供相應指導服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傳統的方式是通過電話以及上門探視,而利用移動互聯網結合體溫、血壓、血氧等生命體征監測設備建設遠程探視係統,可以有效提高隨訪的效率與質量,還可以實現醫院與疾控以及社區的信息共享。
三、鼓勵發展醫用機器人等人工智能設備用於門診預檢、發熱患者篩查、物資運送、消毒等疫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與安全性
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一些環節,工作的規則性強但比較繁雜,工作環境汙染性強,對人體的危害性大。工作空間密閉,防護服裝厚重,醫務人員在裏麵工作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麵臨著較大的壓力。在這些環節和場景比較適用醫用機器人發揮作用。一是利用機器人進行測溫篩查,嵌入知識庫後可以進行門診預檢;二是利用機器人進行物資運送與消毒,尤其是消毒機器人的使用,效率高,安全性強。三是護理機器人進行生命體征的監測以及協助開展遠程會診谘詢。
目前已經有少數單位開始嚐試使用物流機器人用於醫院物資運送,使用消毒機器人用於發熱門診和傳染病病房的消毒,但由於產品處於初期開發應用層麵,價格比較貴,功能比較弱。建議以此次疫情防控為契機,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疫情防控相關醫用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在應用中不斷完善產品,並實現量產,降低價格。
四、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時,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促進醫療服務模式的轉型優化,形成預約就醫、線上線下結合、互聯互通的整合型全程醫療服務模式
長期以來,到大醫院集中就醫的問題,隨著醫療改革的推進,尤其是分級診療和醫聯體的建立有了一定的改變,但由於就醫觀念、管理體製、工作機製等因素,效果低於預期。疫情的防控給群眾就醫觀念轉變帶來了衝擊,到大醫院就醫不再是最佳選項,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撐,加上政策的支持與有效的組織安排,將有效地促進醫療服務模式的優化。
具體而言,首先應大力促進預約就醫,目前專家預約率比較高,而普通門診預約率比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擔心患者不適應,不敢實施非急診全預約製度。其次,是實行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療服務製度,大量的預檢谘詢初篩、輕症患者初診和慢性病複診在線上完成,疑難重症診治在線下完成,降低醫院的擁擠程度,減少交叉感染,降低社會成本。最後一點是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患者在醫院就醫後的隨訪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醫院之間診療信息共享,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患者的信息在醫療機構與疾控部門之間依需求交換共享。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