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調存在病毒傳播的隱患,看看國家疾控中心怎麼說
最近很多的公司已經逐漸開始了複工,很多的網友都留言想知道辦公室的中央空調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傳播的隱患。吳醫生在馬不停蹄地翻閱各種資料文獻後想說:在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尚未證實的時候,我們仍需要提防其潛在的傳播隱患。而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公眾預防指南中明確提到了要注意空調通風係統的疫情傳播和蔓延的風險,那麼下麵就結合相關的內容跟大家說一下該如何應對這種潛在的風險。
病毒是如何通過中央空調傳播的
在2003年SARS肆虐中國大陸的時候,香港地區也未能幸免,而在那段時間最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個聚集性發病就是“淘大花園事件”。據報道,從當年3月份下旬該小區出現第一例非典患者之後,一個月內接連確診了321例病例。我們要知道,當年香港一共有1700餘例確診非典的患者,這一個小區就占了接近20%。經過後續專家的調查研究,發現這次的聚集性爆發發病和SARS-CoV的氣溶膠傳播途徑有關,小區內的排風係統就是罪魁禍首之一。
而我們今天所麵對的新冠病毒,雖然未能證實氣溶膠傳播模式,但是也沒有官方進行排除,給出的結論隻是尚待確認。病毒的氣溶膠模式簡單說就是病毒離體後,其依附的飛沫水份在空氣中風幹,從大顆粒變成了相對小的顆粒懸浮空中,形成微生物氣溶膠。這種狀態下的顆粒具有一定的傳染能力,一旦進入排水或排風係統,將會造成遠距離傳播。
通過基因測序我們知道,新冠病毒與當年的SARS-CoV相似度達到79%,此時又趕上複工大潮,我們應該對新冠病毒通過辦公區域的中央空調或排風係統引起的氣溶膠傳播模式有所提防。
不同的通風係統模式有不同的防控方式
據文獻報道,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中央空調的過濾網、通風口和通風管道是藏汙納垢之所,那裏很適宜細菌、黴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繁衍。如果管道內濕度過分,很容易使室內產生黴菌,如果管道內太幹燥,又會引起揚塵,增加室內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因此通風係統的疫情防控必須要引起重視。
空調機的通風係統主要有全空氣係統、風機盤管加新風係統或無新風係統這兩個係統三種模式,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模式,疾控中心給出了不同的建議:
1.全空氣係統
全空氣係統是完全由空氣來承擔房間的冷負荷的係統。此模式下的空氣處理基本上集中於空調機房內完成,集中式空調係統一般屬於此類係統。
建議:
在應用全空氣係統的單位,應該做到關閉回風閥,將運行的模式調整為全新風方式;
2.風機盤管式空調係統
由一個或多個風機盤管機組和冷熱源供應係統組成。風機盤管機組作為空調係統的末端分散在各個房間內,相對獨立地完成空氣處理工作。風機盤管機組在空調工程中的應用,大多是和經單獨處理的新風係統相結合的。
建議:
(1)配合新風係統時,要確保新風直接取自室外,禁止在機房、樓道或天棚吊頂內取風。與此同時,要保證排風係統的正常運行和深、大空間的區域內通風。新風係統建議全天運行。
(2)無新風係統時,建議開門、開窗,加強空氣的流通。
此外,疾控中心還建議大型商場、寫字樓等流動性大的場所在下班後要持續保持新風和排風係統再工作1小時,以便全麵通風換氣並保證新風采氣口及周圍環境的清潔。其他的相關注意事項可以參考配圖。
以上可能是後勤管理層更應該關心和關注的內容,我們再說說個人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在辦公室個人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針對很多複工後要在寫字樓裏或辦公室辦公的人群,吳醫生追加以下幾點建議:
1.如果在有中央空調的環境裏辦公,如果領導或後勤部門忘記了,你也一定要記得適當的時候進行通風換氣。通風時間建議30分鍾,最好是把這篇文章給他看一下;
2.戴好口罩,這個不用再強調了;
3.吃飯時不要聚眾,因為你無法邊戴著口罩邊進食。如果空間緊張,要麼錯峰吃飯,要麼避免麵對麵就餐,而且吃飯時不要說話;
4.飯前、如廁後、要記得洗手,采用7步洗手法,每麵保證流水清洗20秒以上;
5.能不坐電梯就不坐電梯;
6.做好室內消毒的同時,常用的小部件、辦公用品也記得消毒,可以用酒精擦拭或選購紫外線消毒箱;
以上內容就是關於中央空調如何預防新冠病毒的傳播,以及複工後在辦公室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希望大家都能夠做好個人防護,營造良好的抗擊疫情氛圍,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再在各個崗位為我們經濟的複蘇作出貢獻吧。
參考文獻
1.於璽華. 微生物氣溶膠的感染與控製——兼論SARS病毒預防[J]. 潔淨與空調技術, 2003(04):28-32.
2.張景. 通風空調管道內顆粒物沉積行為的理論及實驗研究[D].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007.
3.本刊編輯部.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香港淘大花園SARS傳播的環境衛生報告[J]. 環境與健康雜誌, 2003, 20(4):53.
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係統運行管理指南》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