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至2012年間,ARDS的發生頻率和結局相對穩定。在機械通氣的第一天,高平台壓>29 cmH2O和驅動壓力>14 cmH2O,而非潮氣量>8 ml/kg,與更高的死亡風險相關。
急性呼吸窘綜合征(ARDS)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近日,危重病醫學領域權威雜誌Critical Ca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評估歐洲重症監護病房中需要有創機械通氣的ARDS患者流行病學和治療的時間變化。
研究人員還調查了這些患者的通氣設置與結局之間的關係。該研究對2002年5月1日至15日(SOAP研究,n=3147)和2012年5月8-18日(ICON研究,與SOAP研究相同的24個國家/地區的ICU入院患者,n=4601)期間兩個成年ICU患者隊列進行的事後分析。
研究人員使用Berlin定義對ARDS進行回顧性明確。研究人員每隔24小時前瞻性地記錄了患者的潮氣量、PEEP、平台壓和FiO2數值。在這兩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都對患者的結局進行了隨訪,直至患者死亡、出院或出院後60天為止。
在SOAP和ICON研究中,ICU住院期間需要機械通氣的患者發生ARDS的頻率相似(327 [10.4%] vs. 494 [10.7%], p = 0.793)。在SOAP研究中患者入院後3(IQ:1–7)天和ICON研究中患者入院後2(1–6)天可確定ARDS的診斷。在診斷後的24小時內,244(29.7%)名患者為輕度ARDS,388(47.3%)名患者為中度ARDS,189(23.0%)名患者為重度ARDS。在ARDS患者中,ICON研究中患者的潮氣量低於SOAP研究中的患者。ICON研究中患者的平台壓和驅動壓力也比SOAP研究中患者的要低。在SOAP和ICON研究中,ARDS患者的ICU(134 [41.1%] vs 179 [36.9%])和住院(151 [46.2%] vs 212 [44.4%])死亡率相似。機械通氣第一天較高的平台壓(>29 cmH2O)和驅動壓力(>14 cmH2O),而非潮氣量(>8 ml/kg),與較高的住院死亡風險獨立相關。
由此可見,2002年至2012年間,ARDS的發生頻率和結局相對穩定。在機械通氣的第一天,高平台壓>29 cmH2O和驅動壓力>14 cmH2O,而非潮氣量>8 ml/kg,與更高的死亡風險相關。
原始出處:
Yasser Sakr.et al.Temporal changes in the epidemiology, management, and outcome from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European intensive care units: a comparison of two large cohorts.Critical Care.2021.https://ccforum.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4-020-03455-8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