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深入探討了粒細胞輸注在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存率的影響,為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
【CMT&CHTV 文獻精粹】
導語:本研究深入探討了粒細胞輸注在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存率的影響,為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
研究背景
近年來,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患者因嚴重感染導致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仍是臨床治療中的一大難題。SAA是一種由造血幹細胞破壞引起的免疫介導性骨髓衰竭綜合征,患者因長期中性粒細胞減少而麵臨嚴重感染的風險。盡管已有研究探討了粒細胞輸注(granulocyte transfusions,GT)在治療SAA中的潛在作用,但關於其對患者生存率的具體影響、臨床反應及作為造血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橋梁功能的證據仍相對有限。2024年6月,Haematologica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Granulocyte Transfusions in Severe Aplastic Anemia”的文章,為SAA臨床治療提供更明確的指導。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項回顧性、觀察性研究,旨在評估粒細胞輸注在SAA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和生存率。研究納入了2010—2020年接受至少一次GT的SAA患者,共計28例。患者根據臨床需求接受了不同次數的GT,每劑輸注的粒細胞劑量中位數為1.28 ×109/kg。主要評價指標包括首次GT後的生存率、出院生存率及接受HSCT的患者比例,次要終點包括GT啟動後7天和30天的臨床反應。
研究結果
總體生存率與臨床反應
本研究中,28例SAA患者接受了30次GT治療。結果顯示,從首次GT到中位隨訪時間551天的總體生存率為50%,其中39%(11/28)的患者存活至隨訪最後(圖1)。這一結果較以往研究有所提升,表明GT可能為SAA患者提供了額外的生存可能。特別是,在30天時,對於完全反應者、部分反應者或穩定感染者,其總體生存率顯著優於無反應者(P=0.000 4,圖1),這一發現強調了GT在促進患者早期臨床反應中的潛在價值。
出院生存率與HSCT成功率
研究還觀察到,64%(18/28)的患者存活至出院。在等待HSCT的患者中,86%(18/21)成功接受了移植,且62%(13/21)存活至HSCT後出院。這些數據突出了GT作為橋梁治療,幫助患者過渡至HSCT的重要性。盡管存在HLA同種免疫的風險,但所有患者均能夠找到合適的供體並完成移植,這為臨床實踐中GT的應用提供了信心。
粒細胞輸注劑量與臨床結果的關係
研究中,每劑GT的粒細胞劑量中位數為1.28 ×109/kg,但並未發現粒細胞劑量與生存率之間的顯著關聯。這與先前研究中關於粒細胞劑量對療效影響的結論不一致,可能提示在一定劑量範圍內,GT的療效並不單純依賴於劑量大小,而是與其他因素如感染控製、患者基礎狀況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HLA同種免疫的影響
32%(9/28)的患者在GT過程中發生了新的或增加的HLA同種免疫。盡管如此,研究並未發現HLA同種免疫與生存率之間的顯著關聯。這一發現對於理解GT在SAA治療中的作用機製具有重要意義,提示即使在HLA同種免疫存在的情況下,GT仍可能為患者帶來生存益處。
感染類型與治療反應
研究包括了細菌性(n=14)、真菌性(n=13)和混合性(n=3)感染。在不同類型的感染中,GT顯示出相似的治療反應率,這表明GT可能對多種類型的感染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然而,具體到每種感染類型的詳細數據和分析在原文中並未充分展開,這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安全性考量
在安全性方麵,68%的患者出現了非嚴重發熱非溶血性輸血反應,但所有病例在使用退熱藥物後均得到緩解。此外,沒有供體檢測出輸血傳播性感染的病原體,這表明GT在本研究中的實施是安全的。
總結
本研究提供了長期生存和HSCT相關結果的分析,這是首次對SAA患者接受GT的長期影響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結果強調了GT在改善或穩定SAA患者基礎感染、提高生存率方麵的潛在價值,同時指出了GT作為橋梁至HSCT治療的可能性。盡管部分患者出現了HLA同種免疫,但所有患者最終都能接受HSCT,這表明在仔細評估GT的利弊後,GT可以作為SAA患者管理感染的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RAJPUT R V, SHAH V, SHALHOUB R N, et al. Granulocyte transfusions in severe aplastic anemia[J]. Haematologica, 2024, 109(6): 1792-1799. DOI: 10.3324/haematol.2023.283826.
“醫學論壇網”發布醫學領域研究成果和解讀,供專業人員科研參考,不作為診療標準,使用需根據具體情況評估。
編輯:石頭
二審:且行
三審:清揚
排版:半夏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