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密度大了 鄰裏反而更冷漠

作者:李文豔 來源:生命時報 日期:2013-02-19
導讀

         ”但如今,“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相隔兩地,而是住在對門,卻從不打招呼”,成了新鄰裏關係的寫照。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夏學鑾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該調查真實反映了當下社會的鄰裏關係。

  古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如今,“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相隔兩地,而是住在對門,卻從不打招呼”,成了新鄰裏關係的寫照。

  《生命時報》聯合搜狐網健康頻道、新浪網健康頻道調查發現,52.32%的人不知道鄰居的名字、職業等基本信息;雖然有52.32%的人表示,鄰居見麵會主動打招呼,但多數僅限於打招呼或微笑示意,隻有31.13%的人遇到事情會互相幫助,與鄰居成為朋友的隻占3.31%。

  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夏學鑾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該調查真實反映了當下社會的鄰裏關係。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的建築格局發生了變化,院子少了,高樓大廈多了,人們逐漸被禁錮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裏,精力也更多地轉向了追求物質利益。

  “鄰裏關係淡漠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問題,而且越來越嚴重。”夏學鑾說,鄰裏關係的淡漠加重了社會的冷漠,對中老年人的傷害更大,容易加重他們的孤獨感,由此引發各種心理問題。最近,韓國媒體曝出的獨居老人自殺、孤獨死事件,就是鄰裏關係冷漠的直接後果。

  本次調查顯示,62.25%的人渴望改善鄰裏關係,僅有6.91%的人表示不渴望,29.49%的人對此無所謂。問及不與鄰居交往的原因時,位居首位的是不知道和對方說什麼,占34.31%;33.47%的人則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溝通平台和機會。

  如何走出與鄰居交往的第一步呢?48.1%的人認為互相借東西、樓道裏幫忙提東西等小事能改善鄰裏關係,19.72%則期待社區多組織活動,還有部分人建議平時多串門、節日互送小禮物等。

  對此,夏學鑾建議,一是選擇年齡相仿的鄰裏交流,彼此的興趣愛好較一致,共同話題也多;二是多聊些日常話題,如天氣、商場促銷活動、孩子教育等;三是謹慎登門拜訪,要在跟鄰居有一定的接觸,信任已建立的基礎上再登門拜訪。現代人防範心理較強,在不太熟悉的情況下,最好別選擇互送餃子、衣服等方式。夏學鑾還表示,加強社區建設是讓大家熟悉起來的最佳方法,建議社區或物業在節假日多搞些活動,如茶話會、書畫比賽、體育競賽、文藝演出等。▲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