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

年輕人,小心社交網絡成毒藥

作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期:2013-02-25
導讀

         多麗絲·奈斯比特,是暢銷書《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和《中國模式》的聯合作者,以及《梅琳:我的中國》的作者。於是,在收拾好行囊並把它們裝進一輛結實的吉普車之後, 去年11月,在維也納一個寒冷的早晨,他們與我們揮手告別。

關鍵字:  社交網絡 | 毒藥 | 年輕人 


  多麗絲·奈斯比特,是暢銷書《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和《中國模式》的聯合作者,以及《梅琳:我的中國》的作者。

社交網絡

  插圖:菜心

  3個月前,我們以前的助理法比安及其未婚妻瑪麗絲開始了一段了不起的冒險。他們把一直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在正式進入家庭生活之前,來一次“環遊世界”。

  於是,在收拾好行囊並把它們裝進一輛結實的吉普車之後, 去年11月,在維也納一個寒冷的早晨,他們與我們揮手告別。

  他們驅車一路向南,匈牙利、塞爾維亞、黑山共和國、土耳其……6個月長途旅行的最後一站是蒙古。

  整個行程中,他倆雖沒有其他旅伴,卻從不孤獨——因為有互聯網。每分鍾,他們都可以在“Life Track”上被實時查詢到;通過閱讀他們的博客,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沿途拍攝的一張張照片。

  一直關注著他倆的行程,是件很享受的事。但他們的這種分享是有選擇性的,他們知道,務必要保護好自己的隱私。

  他們這麼做,有合理的理由。因為你的私人生活一旦放上網絡,就不容易被徹底刪除,它可能比“洗文身”還難。社交網絡是很好的溝通工具,它們鼓勵大家特別是年輕人向稱為“朋友”的陌生人打開一道門,讓他們走進自己的私人生活。

  但現實中,你會邀請陌生人進入你家的每一個房間嗎?不會吧。那為什麼允許陌生人走近你“心靈之家”的每一個房間呢?那些你今天為之得意的想法和照片,多年後可能會為之尷尬。所以,按鍵發送之前多想一下。

  在網上公開自己的信息是一回事, 公開其他人的信息則是另一回事。如果網絡被用來宣泄怒火或隻是為了好玩,那它就會成為一種傷人武器。說長道短、道聽途說,原本就夠糟了,而且網絡又將其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麵,在最壞的情況下,它甚至能奪人性命。

  2009年,一個英國女孩因網絡恐嚇而自殺;2012年,在荷蘭,一個20歲的年輕人在社交網絡上遭威逼後自殺;在羅馬尼亞,一個13歲的男孩因在校園及facebook上被恐嚇,臥軌身亡;在加拿大溫哥華,15歲的阿曼達·托德,用74張寫滿話語的小卡片在互聯網鏡頭前尋求幫助——她遭受了校園及網絡脅迫。最後她還是自殺了,“我沒有任何人幫助,我需要某個人”,她最後的呐喊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

  互聯網是分享人們積極經驗的極好的平台。它是客觀的,因為它隻是一個平台,同時接受正麵和負麵的信息,並通過同樣的渠道傳播出去。

  但如何負責任地使用它,要看我們自己。傳播負麵的八卦消息,並非兒戲。這會給傷人者和被傷者雙方都留下深深的傷痕。你能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卻不能管控別人。那麼,該如何保護自己?

  首先,不要在網上公開你的電話號碼、地址和其他私人信息。其次,往網上放自己的照片和視頻時,一定要慎重。第三,造謠中傷永遠都是嚴重的事,如果你被恐嚇了,盡快告訴你信任的人,父母、老師、好朋友。第四,對這種誹謗或恐嚇的信息,不要回複,因為爭辯隻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後,盡快屏蔽發送者。幾乎所有的社交網絡都有此功能。

  我們每一個人,既可以像法比安和瑪麗絲那樣積極地進行網絡交流,也可以無知、大意地去上網,當然還可能故意用網絡去傷害他人。社會複雜,包羅萬象,而社交網絡是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對這個新的社會,我們必須認識它。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