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華西醫院麻醉科積極開展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

作者:通訊員:彭夏瑩,駐地記者:朱方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1-06-07
導讀

         華西醫院麻醉科在國內率先引進便攜式超聲儀器,大力推廣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他們從2006年開始應用於慢性疼痛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目前已發表相關綜述和論文7篇。去年開始在骨科和小兒手術麻醉中普及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 。

  1978年,La Grange等在一台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測儀的幫助下,通過血管間接確定神經位置成功進行了鎖骨上臂叢阻滯。 到1994年,超聲技術的發展已經能為臨床提供2.5-20MHz的高頻超聲檢測儀,直接顯示外周神經的分布、走行及形態,超聲引導神經阻滯技術在世界範圍內才迅速開展起來。

  與傳統的解剖學定位和神經刺激定位器相比,該技術有許多優點: 1.可直視神經結構、鄰近解剖結構(尤其各種變異)和局麻藥的擴散情況,減少並發症的發生。2.減少局麻藥的用量,從而降低其導致的全身毒性。3. 提高神經阻滯效率,延長圍術期鎮痛時間,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 然而,由於對超聲設備性能要求高,操作者須具有一定的超聲學知識和技能,限製了該項技術的推廣。

  目前該技術主要應用於局部麻醉和疼痛治療領域,廣泛開展的有超聲引導下的臂叢阻滯,坐骨神經阻滯,股神經、閉孔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3合1阻滯,以及交感神經節阻滯等。國外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迅速推廣。2010年,美國局部麻醉與疼痛醫學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ASRA)對該項技術進行了係統評估。 國內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有相關報道,但受技術和人才條件限製,僅在少數大型綜合性醫院開展,且應用局限。

  華西醫院麻醉科在國內率先引進便攜式超聲儀器,大力推廣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他們從2006年開始應用於慢性疼痛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目前已發表相關綜述和論文7篇。去年開始在骨科和小兒手術麻醉中普及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 。小兒麻醉亞專業組在左雲霞教授的帶領下,將神經阻滯技術用於各種小兒手術,由超聲引導神經阻滯複合全麻替代了過去單一的插管全麻,大大減少芬太尼,七氟醚等麻醉藥物的用量,提高麻醉安全性和減少了小兒術後疼痛不適感。以腹腔鏡下腹股溝斜疝修補術為例,這類手術時間短,周轉快,為了實現術中鎮痛鎮靜效果好而術畢即可舒醒,麻醉醫生必須持續予以高濃度七氟醚吸入麻醉和瑞芬太尼持續泵入才能達到滿意的鎮痛鎮靜效果。現在針對這類手術,麻醉醫生使用超聲引導下腹壁神經阻滯,術中患兒僅需予以低濃度七氟醚鎮靜,即可順利完成手術,而術後很快清醒,送到恢複室後不再因為疼痛吵鬧,大大減少了鎮痛藥物的用量,提高了小兒麻醉的質量。目前,華西醫院麻醉科正嚐試將該項技術拓展應用到更多手術麻醉中,並積極培養相關人才。

  由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辦,華西醫院承辦的“2010年中華麻醉學會疼痛醫學年會與華西可視化技術在麻醉鎮痛與危重急救中的應用聯合大會”中,美國西北大學的Santhanam Suresh教授就“US 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Seeing is Believing”(超聲引導技術在嬰幼兒局部麻醉中的應用:眼見為實)做了精彩的講座。香港中文大學Karmakar Manoj Kumar教授介紹了腰段超聲技術和超聲介導的腰麻和硬膜外阻滯技術。專家們還分別向大家現場演示了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將可視化技術應用於麻醉鎮痛是麻醉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也是今後該領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目前,由於超聲成像特點的局限性,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還多應用於周圍神經。隨著超聲成像技術的提高,已有關於深部神經阻滯和神經周圍置管的相關報道,有學者提出,未來超聲的成像質量必將不斷提高,甚至能夠進行三維成像,再加上實時、輕便等特點,其在麻醉和疼痛領域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廣。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