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將長期麵對發達國家科技和經濟優勢的壓力。要順利實現我國醫藥產業由仿製為主到創新為主的曆史性轉變,不能簡單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必須堅持從國情出發,製定正確的發展戰略,走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自主創新道路。”
這是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在主題為“臨床生物信息學的現狀和展望”的第190期東方科技論壇上闡述的觀點。
“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將長期麵對發達國家科技和經濟優勢的壓力。要順利實現我國醫藥產業由仿製為主到創新為主的曆史性轉變,不能簡單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必須堅持從國情出發,製定正確的發展戰略,走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自主創新道路。”
這是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在主題為“臨床生物信息學的現狀和展望”的第190期東方科技論壇上闡述的觀點。
陳凱先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反複強調:“我們要走出一條瞄準前沿、迎頭趕上、發揚特色、跨越發展的藥物研究之路,為中國百姓造福。”
企業規模小、低水平重複嚴重阻礙創新藥物發展
“新藥研發投入劇增,競爭激烈。”作為藥物化學家,陳凱先一直關注和積極推動我國創新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他介紹,2006年,研發一個新藥,需要13.18億美元;而在1975年,隻需要1.38億美元;現在開發一個新藥需要10至15年之久。而由於兼並重組、市場高度集中等種種原因,“發達國家在很長時期內還會在上市新藥中占據重要位置”,並且“產業集中度還會進一步增強”。
然而,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OTC藥物市場,“2011年,我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陳凱先表示,世界上銷售額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我國已能生產其中8種。今後若幹年,中國、印度有望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醫藥製造業中心。
“但麵臨的挑戰是極大的。”陳凱先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企業規模小、自主創新產品少、低水平重複嚴重、市場競爭力弱,缺乏真正意義的大型醫藥企業,銷售前20位醫藥企業總和遠不及國際第10位製藥企業的年銷售額,並且規範化、標準化程度低,製約新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
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夠、藥物創新研究投入不足、融資渠道和機製尚不健全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藥物研究須調整策略
陳凱先認為,我國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新藥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中藥和天然藥物為基礎研發成功的。例如青蒿素類抗瘧新藥的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研究、抗早老性癡呆藥物石杉堿甲的研究、抗肝炎新藥聯苯雙酯和雙環醇的研究、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藥物丁苯肽的研究等。
我國具有中藥研究的傳統優勢和天然藥物研究的資源優勢,我國植物種類數量居全世界第三位。“天然產物具有結構多樣、活性獨特的優點,天然來源藥物占全部藥物的35%至40%。”
不過,中藥的創新發展非常不易,因為中藥成分很複雜,“到現在為止,也不是非常清楚”。陳凱先說:“中醫藥治病,有一套傳統理論來指導,但還缺乏運用現代科技從分子、細胞的層麵深入了解。”
“我們還要積極研究和應用國際科技發展最新成果,提高創新藥物研究水平。”陳凱先指出,目前世界上創新藥物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技術路線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從基因到藥物”的嶄新研究模式。
對此,他表示:“藥物研究須調整策略。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麵,迎頭趕上國際發展潮流,充分利用我國和各國基因組研究進展,開展後續的基因功能—藥物調控的研究,是當前我國創新藥物研究應當抓住的發展機遇。”
“結構生物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等新學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新藥的發現和前期研究中,由此出現了一些新領域和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新技術,它們對於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陳凱先指出,“高內涵篩選技術等新方法為創新藥物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我國新藥研發領域若緊緊抓住這些新進展所帶來的機遇,精心選擇切入點,打破學科界限,就有可能在創新藥物領域取得突破。”
“加強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創新是國家重大需求,也是廣大老百姓的迫切需求,我們理當更加努力。”陳凱先強調。
新聞鏈接:陳凱先院士:抓住“從基因到藥物”新機遇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