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堅是台灣台大醫院神經科及重症監護病房的醫生,在救治那些生命垂危病人的過程中,在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中,他對自己工作的內容、意義有了更多的感悟。他通過一個個病例故事,融入自己的感悟,集錄成《生死迷藏》。以下是對其“感悟”部分的摘錄。
黃勝堅是台灣台大醫院神經科及重症監護病房的醫生,在救治那些生命垂危病人的過程中,在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中,他對自己工作的內容、意義有了更多的感悟。他通過一個個病例故事,融入自己的感悟,集錄成《生死迷藏》。以下是對其“感悟”部分的摘錄。
對末期病人來說,要的不是Cure(治愈),而是Care(照護),Cure和Care雖然隻有一個字母不同,U和A之差,但醫生能做到的,是預防病人最後的痛苦,盡量幫忙善終。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醫療是器官化、疾病化,但別忘記,最後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醫生不是照顧器官、不是照顧疾病,是在照顧“人”。
人們常常希望“死而無憾!”讓親人抱憾而終,對活著的家屬來說,是一輩子背負的折磨,非局外人能體會個中的百般壓力。身為一名醫生,沒辦法救活求醫問診的每一個病人。如果病人真的大限已到,那麼就對家屬好一些,幫幫他們,讓他們能早點走出喪親之痛吧!
以一名重症監護病房的醫生來說,我對病人與家屬,在生死之間的迎來送往,真的做夠了嗎?醫患關係之所以都搞不太好,或許,盡管醫生努力做了許多,但對病人和家屬解釋得很少,特別是麵對往生(指“死亡”——編者注)這件事時,傾聽他們的需求,更少。
幫助病人善終,本來就是醫生的責任之一。隻是,包括醫生自己,對醫生醫“生”不能醫“死”的迷思,都有很大的心理障礙要克服吧?當時代不一樣了,當死亡不再被忌諱了,那麼長年累月在和死神過招的醫生,是不是更該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死亡這件事呢?
反正該做的都做了,真就無愧於心了嗎?這種沒有“極限”的醫療行為,對病人也好,家屬也好,難道不會造成另一種無法平複的傷害嗎?
其實對臨終病人施行過度的搶救,反而生死兩不安。
當一個醫生麵對死亡,請不要以醫療立場的主觀認定,再製造病人最後的痛苦。請以幫忙解決問題為導向,以病人家屬為中心吧!幫助他們身心得到安頓,走出悲傷,能早日重回生活常軌。
其實,醫生是有責任要清楚地告知家屬,麵對死亡,或許我們的治療是減少的,但是我們的照護會更用心!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