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虹路社區有位78歲的醫生韓大朝,被居民譽為“有良心的家庭醫生”。他退休後堅持為居民提供義務醫療谘詢、健康保健服務。很多居民拿到體檢單後看不太懂,韓醫生主動攬下這個活,家裏成了“社區醫療谘詢站”。他說:“偶爾有一天沒有給病人服務,心裏憋得慌,覺得活得沒有價值。”
●社區醫生和居民家庭建立契約式服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醫生可以增加技術收入,居民可以獲得優質服務,醫患雙方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據報道,南京長虹路社區有位78歲的醫生韓大朝,被居民譽為“有良心的家庭醫生”。他退休後堅持為居民提供義務醫療谘詢、健康保健服務。很多居民拿到體檢單後看不太懂,韓醫生主動攬下這個活,家裏成了“社區醫療谘詢站”。他說:“偶爾有一天沒有給病人服務,心裏憋得慌,覺得活得沒有價值。”
近年來,各地社區紛紛推廣“家庭醫生式服務”。然而,仍有很多居民不知道“家庭醫生”是幹什麼的,看病就診仍然首選大醫院。可見,社區醫生並沒有真正走進家庭。
社區醫生是一個國家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主力軍。政府有專門的經費,讓他們守護居民的健康,為居民診治小病小痛、提供健康教育服務,從而減少國家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居民的看病難、看病貴。
作為居民的“健康守門人”,社區醫生承擔著管理居民健康的責任,理應提供主動的上門服務,全方位關注人的健康,而不能像過去一樣隻關注疾病本身。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社區醫生還沒有轉變觀念,缺乏主動上門的服務意識。
過去,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財政補償不足,主要靠藥品加成獲得收入。每個社區醫生都有創收任務,他們的工資、獎金等都從創收中來。於是,很多社區醫生隻想著多開藥、多檢查、多創收。新醫改推行後,我國明確提出建立全科醫生製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由財政兜底補償不足。社區醫生向全科醫生轉型,主要提供預防、保健、醫療、康複、健康教育及計劃生育等“六位一體”服務。但是,很多醫生還習慣於“坐等病人”,不願放下身架上門服務。有的把居民健康檔案當成“擺設”,不講實際效果,居民健康和健康檔案是“兩張皮”。
從深層看,這與激勵機製缺乏有關。由於社區醫生和居民之間的契約式服務還剛起步,居民的簽約量少,社區醫生還無法獲得更多的收入。很多地方的社區醫生為了吸引居民簽約,甚至免費提供服務。這種“光服務不收錢”的做法,影響了醫生們的積極性。
根據《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製度的指導意見》,政府鼓勵全科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全科醫生要與居民簽訂一定期限的服務協議,建立相對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服務責任落實到全科醫生個人。隨著全科醫生製度的完善,逐步將每名全科醫生的簽約服務人數控製在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一定比例。
為了調動廣大醫生的積極性,政府鼓勵社區全科醫生按簽約服務人數收取服務費。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個人分擔。在充分考慮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礎上,可對不同人群實行不同的服務費標準。全科醫生可根據簽約居民申請提供非約定的醫療衛生服務,並按規定收取費用;也可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按規定收取一般診療費等服務費用。
可見,社區醫生和居民家庭建立契約式服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醫生可以增加技術收入,居民可以獲得優質服務,醫患雙方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