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39歲女性患者,超聲示頸部占位。
1例39歲女性患者,超聲示頸部占位。頸部增強CT[圖1:橫軸位;圖2:頸動脈分叉處斜矢狀位;圖3:容積重建(VR)]可見右側頸動脈分叉處邊緣清晰腫塊影,頸動脈分叉角度增大呈高腳杯樣,增強後腫塊呈快速明顯強化。頸部磁共振成像MRI(圖4:T1WI 平掃橫軸位;圖5:T1WI CE橫軸位;圖6:T1WI CE斜矢狀位;圖7:CE 3D TOF)示病變信號特點為T1WI呈等或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瘤體內信號不均勻,可見多發小流空血管影,典型表現為“胡椒鹽征”。增強後腫塊呈快速明顯強化。影像診斷為:頸動脈體瘤。
讀圖解析
頸動脈體瘤是一種少見、起源於頸總動脈分叉處化學感受器的腫瘤,亦稱化學感受器瘤,缺乏典型臨床症狀,通常表現為緩慢生長的上頸部、下頜角下方或咽旁腫塊,可左右推動,而上下不能推動,有時有壓縮感及搏動感,部分病例可聞及血管雜音。在臨床工作中,應與淋巴結增生、淋巴結結核、淋巴結轉移癌及神經鞘瘤鑒別。多普勒超聲檢查是目前確診頸動脈體瘤的最佳無創性檢查措施。CT和MRI可立體、直觀顯示腫瘤與血管的關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診斷準確率高,且可用於術前栓塞治療。頸動脈體瘤一經確診,外科切除為首選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李正江、唐平章、張誌超等,頸動脈體瘤的診斷和治療[中華醫學雜誌 2002,82(16):1124]。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