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連綿讓很多人覺得身體濕乎乎的,容易出油,人也不是特別舒服。從中醫來講,這種由於天氣或陰雨連綿,潮濕霧露引起的,這段時間也會覺得東西容易發黴,在此之前的幾個星期,就會把冬天的東西拿出來晾曬,主要是為了防止衣物發黴,引起不必要的濕淫之邪,減少細菌滋生、繁殖、傳播的外部環境,而“濕”之邪也成了這一段時間的常見的病症,表現也不大一樣。
陰雨連綿讓很多人覺得身體濕乎乎的,容易出油,人也不是特別舒服。從中醫來講,這種由於天氣或陰雨連綿,潮濕霧露引起的,這段時間也會覺得東西容易發黴,在此之前的幾個星期,就會把冬天的東西拿出來晾曬,主要是為了防止衣物發黴,引起不必要的濕淫之邪,減少細菌滋生、繁殖、傳播的外部環境,而“濕”之邪也成了這一段時間的常見的病症,表現也不大一樣。從目前的門診來看,大多數人還沒有明顯梅雨季節引起的身體不適的表現,但會有些消化科胃腸不適的病人、以及呼吸科老慢支病人、包括皮膚科一些真菌感染病人,會問及自己發病是否與梅雨季節有關係。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還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膩或黃膩等。
梅雨季節,痰濕體質的人容易出現舌苔厚膩、代謝發生變化後引起的身體水腫,大便粘稠,甚至覺得困、重、疲乏,還有些人會自覺自己喝水比以往減少。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出現“中交運化”,很多人會覺得消化不良,胃腸不適。濕邪的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也有差別,針對皮膚科,可能就是真菌感染引起的濕疹、桃花癬、蕁麻疹、神經性皮炎、腳癬等病症;在關節筋脈則為引發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等。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髒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在這種季節,人體脾胃受“濕邪”的影響最大。由於濕熱與外部環境和氣候有著密切關係,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以保持良好的人體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容易在梅雨季節出現不適,但是有些特殊體質的人,如老慢支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在飲食方麵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質類食物之外,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山藥、冬瓜等,還有一些如空心菜、菠菜、芹菜、蓮子、蘑菇、銀耳、萵筍、胡蘿卜、花菜、油菜、綠豆芽等黃綠色蔬菜和時令水果,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免助濕傷脾。平素脾虛濕重的人,可選用藿香、佩蘭、扁豆、薏仁煮粥。或者,可選用藿香、佩蘭及蒼術等中藥製成香囊佩戴胸前以防病。
過涼過熱食物都宜忌。盡管天氣逐漸變熱,但尚未進入高溫期,因此不可稍感暑熱就過量飲用清涼飲料,以免損傷陽氣。也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起居也要防濕,盡量少在潮濕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濕機或在牆角放置幹燥劑,保持室內濕度適中;陰雨天氣時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後及時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濕氣;外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遊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濕的地方。這個時節氣候多變,忽冷忽熱,要隨天氣增減衣服,以預防感冒的發生。
多做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練氣功等,使身體氣血通暢,鬱滯疏散,筋骨舒展。還可以選擇天氣晴朗的周末出去郊遊。置身於萬木吐翠、芳草茵茵、陽光和煦、空氣清新、如詩如畫的環境中,能使人心胸開闊,疲勞消除,精神振奮,提高工作的效率,還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腰腿肌肉的活動,加強心髒和肺的功能,降低血脂、血壓,防治心血管病,因而,郊遊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但要注意勞逸結合,過度疲勞也容易導致濕邪乘虛而入。(徐翎翎 程守勤 整理)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