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飲料們快樂地頂著驕陽比肩接踵地閃亮登場,用不變的水潤清涼,用變換的口味色澤,把夏天點綴得五彩繽紛、清爽宜人。夏季喝什麼?似有老話重提之嫌疑。但在碳酸飲料、水、果汁飲料、茶飲料、功能飲料、乳飲料以及粗糧、大豆、咖啡等飲料你追我趕、各領風騷的情形下,仍有必要重提。
炎炎夏日,飲料們快樂地頂著驕陽比肩接踵地閃亮登場,用不變的水潤清涼,用變換的口味色澤,把夏天點綴得五彩繽紛、清爽宜人。夏季喝什麼?似有老話重提之嫌疑。但在碳酸飲料、水、果汁飲料、茶飲料、功能飲料、乳飲料以及粗糧、大豆、咖啡等飲料你追我趕、各領風騷的情形下,仍有必要重提。
縱觀飲品市場,包裝飲用水還是最受青睞的,占了近半壁江山;碳酸飲料緊跟其後占了三成左右;果汁與果汁飲料、乳及乳飲料、茶飲料、功能飲料累計占了近三成;其他如咖啡飲料等市場份額相對較小。
可樂 對健康一無是處
對不起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兩位飲料大腕了。1886年第一瓶可樂誕生至今,已走過126年的風霜雪雨,儼然以飲料“日不落帝國”的王者風範獨步天下,全球數以億計的忠實消費者趨之若鶩。但是撩開其看似猶抱琵琶,實則有意為之的神秘麵紗,可樂粉絲們會很沮喪。
可樂這種對健康幾乎一無是處的碳酸飲料,憑借著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的廣告,讓消費者陷入了一種希望的夢境,似乎自己是在消費一種健康時尚的歡樂,是在品味一種曆史和分享一種地球村的通感。事實上,可樂與骨折、咖啡因上癮、肥胖、衰老,可樂焦糖色生產中伴生的可能致癌產物4-甲基咪唑,以及苯甲酸鈉、阿斯巴甜、甜蜜素這些添加劑的安全性風險等各式負麵報道足夠產生震懾力了吧?
由此我們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可樂能不喝盡量不喝,“可樂”無非是廣告概念上產生的心理層麵的歡樂,“不樂”是其無法掩蓋的實質。所以,盡管可樂是巴菲特的大愛,但你不是巴菲特,庸常的我們不喝也罷。
茶飲料 營養價值不大
並非由於狹隘的飲料排外情節而對可樂痛加貶斥,如果從營養價值和健康角度出發,茶飲料也非合適的選擇。茶飲料從1993年起步伊始,而今恰是弱冠將至,花季雨季依舊,煙雨蒙蒙中輕柔雋永。隻可惜這等韶華一如那經年不變的果脯,還是太甜了。多種瓶裝綠茶的含蔗糖量幾近10%,和可樂難分伯仲。此外還有不被計入糖含量的蜂蜜、果葡糖漿等,一起將茶之天然清香齊力掩蓋了。冠之低糖標簽的茶飲料,含糖量也有4.5%,還是太高了。
時下茶飲料工藝為了追求澄淨度,不惜除去茶湯中部分兒茶素,而兒茶素是茶湯中最出色的功能活性成分,也是純茶飲料之精華所在。新的國家標準對於茶飲料規定:茶多酚含量≥300mg/kg,其中綠茶茶多酚含量≥500mg/kg。買茶飲料的時候看看標簽,目前大多茶多酚含量不達標,權且可以歸為茶味飲料。瓶裝茶飲料營養價值不大,茶葉中的茶多酚、維生素含量在加工過程中大為損耗,而所加入的色素、白砂糖、香精、防腐劑等添加劑對人體沒有益處,所謂茶飲料的解渴祛暑也多是廣告層麵的一廂情願。
另外起源於兩廣、風靡大江南北的涼茶,較之紅茶、綠茶飲料,也就百步和五十步之遙,大抵不必期望過高。
純果汁飲料 不能取代水果
主體成分是香精和色素的果汁飲料已經臭名昭著,但100%的純果汁飲料也並非健康之常選。不少白領喜歡每天早晨飲用一份純果汁,作為每天攝入5份水果和蔬菜的替代部分。科研人員跟蹤了7萬多名女護士18年,發現每天食用3份水果,可降低糖尿病風險18%;但是與每日飲用蘋果汁不到一杯的人相比,每日飲用3杯蘋果汁的人,可增大糖尿病風險15%。果汁終究隻是果汁,部分終究不能取代水果這個整體。尤其是有肥胖、高血壓,以及有糖尿病家族遺傳傾向的人群、年老體弱者,應盡量選擇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飲用哪怕純果汁飲料也要適可而止,不必使之成為每日生活的一個必備環節。
說了諸多飲料的不是之處,乳飲料也概莫能外。尤其是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切不可沉浸在乳飲料中。因為同理可知,乳占的比例不容高估,其他添加劑倒是不少,所以也不能成為成長伴侶。相比之下,純乳以及不加甜味劑的酸奶才是更好的選擇。
瓶裝水 最好倒在容器裏喝
現在說說最主要的消費飲料——包裝飲用水。大家都很習慣擰開瓶蓋直接用嘴接觸瓶口喝水,但是這樣就無法避開瓶口螺旋處的汙染。所以最好是倒出來在其他容器裏喝,或者懸空喝,盡量不要和瓶口親密接觸,避免微生物汙染,老弱孕幼在這種細節上尤其要注意。
需要注意是,炎炎夏日,汽車後備箱存上一箱塑料瓶裝飲用水的習慣略有風險。高溫之下塑料瓶中不穩定物質趁熱而入,環境內分泌幹擾物可能混跡其中。從環保和健康的角度說,後備箱裝一罐玻璃瓶裝的水更好。
讀至此,對於夏季喝什麼諸位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了:首選白開水,再則就是用農藥不超標的茶葉泡的茶水,或者不加咖啡伴侶的咖啡、不加糖的豆漿以及低脂純牛奶。當然,無添加100%果汁也可以適當飲之。之外其他種種,可以偶爾飲之,權作美好生活的一抹色彩,但隻是點綴而已,不可成為夏日之主飲。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