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脾氣不好或是病 “心境惡劣”情緒病高發

作者: 來源: 深圳特區報 日期:2012-08-01
導讀

         一種“心境惡劣”的情緒病發病率非常高,應引起足夠重視。雖然它有很多不典型的表現,但多數患者有其核心症狀,即不良情緒,主要表現為易煩躁,而且通常是因為一些細小瑣碎的事,尤其是那些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所做的事,其次表現為焦慮和抑鬱。 


心境惡劣

 

  某某“脾氣不好”、誰誰“性格不好”,這樣的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不少人也樂意承認自己是“脾氣不好”的人。然而,根據深圳市康寧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仁剛博士的臨床實踐,這些人其實是“病”了,他們患有一種叫“心境惡劣”的情緒病。事實上,不僅普通人容易把心境惡劣誤認為是“脾氣不好”,即便是專業人士,也會把它誤認為是“抑鬱症”,治療效果也不理想。

  “這樣的病案,我每個月能接診幾十人次,而我一個月隻上數天門診。”日前,劉仁剛博士告訴記者,目前雖沒有相關醫學調查得出準確數據,但“心境惡劣”的發病率非常高,在人群中應不低於60%,需要引起普通民眾與專業人士的重視。

  情緒上: 易煩躁,因小事大發脾氣

  劉仁剛博士介紹,心境惡劣首先表現為情緒問題。“雖然它有很多不典型的表現,但多數患者有其核心症狀,即不良情緒,主要表現為易煩躁,而且通常是因為一些細小瑣碎的事,尤其是那些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所做的事,其次表現為焦慮和抑鬱。”不良情緒頻繁或持續地出現,然而很多時候患者回頭再看時,就連自己都忘了發脾氣的原因。

  通常,患有心境惡劣的患者,情緒會有一個強度上的差異。一般的患者在情緒上以易煩躁為特點;再加深一點,就是針對人和事發脾氣、感到憤怒甚至仇恨;更嚴重的,是出現情緒爆發,有時伴有攻擊、破壞的行為。

  “極度的情緒不良狀態,就是通常所說的歇斯底裏發作。這時,患者的情緒非常差,捶胸頓足,怒罵或攻擊,甚至出現昏倒。”

  認知上:多歸因於外界

  心境惡劣的患者的情緒反應與外界現實事件相關。而且,他們通常都把事件定性為“壞”的,而且對其不利、是針對他的。換言之,自己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別人不好、是別人做錯了事。劉仁剛博士指出,“外歸因”是心境惡劣患者在認知上的典型表現。

  “部分患者在情感上有慣性的仇恨心態。比如,如果是遭受情感挫折的女性患者,容易持有僵化和泛化的觀念,認為"世上男人沒一個好的",進而認為"世上沒一個好人"。當然,如果是男性患者,這時他就會說"再也不找女人結婚了"、"女人都很難纏"。他們把原因歸結為外部,非白即黑,以偏概全。”

  行為上: 經常指責抱怨他人

  由於認定是外界因素讓自己心情不好,因此心境惡劣的患者大多喜歡“責備”與“抱怨”,極端時有破壞衝動、傷人行為等。劉仁剛博士說,這是心境惡劣患者的行為特點。

  比如,丈夫下班回家後,沒有與妻子打招呼,而是直接躺在了沙發上,有的妻子就覺得他忽略了自己,並因此生氣,指責丈夫做得不對。“這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景,實際上是這位妻子患有心境惡劣卻不自知。比如丈夫可能是因為工作原因,一直處於身體疲憊、情緒低落的狀態,沒有力氣再說什麼,但妻子就以為他是針對自己而這樣做的。”

  劉仁剛博士介紹,心境惡劣患者中,60%-70%的患者,還伴有其他症狀。最常見的伴隨症狀,是睡眠質量差、失眠。其他依序是緊張性頭痛消化係統症狀(如不消化,胃動力不足),呼吸循環係統症狀如胸悶氣短、前胸壓迫感等,女性會有乳房疼痛、纖維增生等,後頸肩肌肉緊張,多思多慮(自己控製不住地聯想到很多不好的事)等。

  脾氣不好是疾病的表現

  劉仁剛博士認為,當上述種種表現超過2年,期間心情良好的狀態持續不超過2個月,影響到工作與生活時,即可認為患有心境惡劣。

  他介紹,心境惡劣,在美國稱為“心境惡劣障礙”,也有部分醫生稱之為“惡劣心境”。中國用得最廣泛的說法是“神經症”(不同於所謂的“神經衰弱”)。國際疾病診斷標準則稱之為“焦慮抑鬱混合障礙”。

  然而劉仁剛博士發現,雖然這是一個有著確切病名的心理疾病,而且發病率很高,但卻在現實中經常被忽略。由於患者的情緒與行為都與事件有關,所以自己並不覺得是病態,而是說自己脾氣不好。由於患者也會有焦慮與抑鬱的情緒,還常被專業人士誤診為抑鬱症或其他情緒方麵的疾病。

  因為“脾氣不好”而導致的矛盾、誤解與衝突,在夫妻間、同事間、朋友間、同學間、上下級之間廣泛存在。然而,當人們用“脾氣不好”來認定他人或自己的時候,卻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疾病的表現。劉仁剛博士指出,這種情況應引起民眾與專業人士的重視。

  真正治愈離不開心理調適

  原本被認為是壞的事情,現在覺得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覺得原本討厭的人其實是可愛的,或者至少有其可愛之處。劉仁剛博士指出,這是心境惡劣“治療有效”的兩條指征,缺一不可。

  要達到治療有效,需要藥物治療與心理輔導雙管齊下。劉仁剛博士特別指出心理輔導的重要。“通過心理輔導,改變患者的世界觀,改變他對人和事物的認識方式。並調整患者的心態,患者要時刻告訴自己,很多事並不是針對我的,我之所以不高興,是我自己的神經係統生病了。”總之,要學習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而不能把情緒作為處理問題的標準。並學習把事件與自身的情緒分成兩件事情,分別處理。

  他強調:“藥物能逐漸控製患者不發脾氣,病情出現好轉,很好地控製症狀,是治療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正確的心理調適,能最後治愈疾病。最佳的心理治療年齡是在18歲之前,36歲之後心理治療的效果就很差了,基本上需要終身服藥。如果患者伴有自我中心的個性特點或其他不成熟的人格特點(如邊緣人格),則心理治療的效果普遍不好。”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