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常與該國經濟水平掛鉤,因為經濟決定了人們的生活、醫療水平,進而對壽命有決定性作用。即使遇到猝死的機率很低,但學會必要的救護知識,在受困、遇到災難或者有人受傷時,也能迅速反應,避免生命健康受威脅。
一個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常與該國經濟水平掛鉤,因為經濟決定了人們的生活、醫療水平,進而對壽命有決定性作用。然而,我國90年代後經濟加速發展,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但平均壽命卻隻有5歲左右的提高。《紐約時報》2010年底甚至將我國“封”為。世界上人均壽命增幅最小的國家。究其原因,應是醫療保障、環境、工作壓力和飲食產品問題過多導致。經濟增長解決了許多社會問題,但無法保證給每個人帶來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健康狀況。
環境汙染 我們住在“垃圾場”
中國目前被嘲諷是“世界的垃圾場”,化學農業和粗放型工業汙染了水、空氣和土地。農業廢水和傾入河流的城市廢水、工業廢水,一起導致我國60%地表用水已經不適宜人類“接觸”。
食不安 我們吃遍化學元素表
從三聚氰胺奶粉到蘇丹紅鴨蛋,從皮鞋膠囊到甲醛白菜,中國人經曆一波又一波的食品安全問題,被普及化學知識,以至於有人戲稱“不把化學元素表吃個遍,都不敢說自己是個中國人”。
看病難看病貴 我們治不起病
在和平年代沒有饑荒和戰亂,對壽命影響最大的要數疾病。然而,在我國現在的醫療體製下,看病難、看病貴困擾著一大批人。醫改一直在進行,但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醫生病人互不信任。
長壽其實不一定靠醫生
人的壽命長短,剔除基因等不可改變因素之外,除了跟醫療保障健全程度、環境健康水平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是否健康”。研究表明,由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引發的疾病約占60%。即使再高超醫術,也隻能減少10%的早死,而健康生活行為方式,不用花多少錢,甚至花得更少反而能減少70%的過早死亡。全球如今已有共同的認識,即通過調整生活行為方式,可預防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壓病以及三分之一的癌症腫瘤。
飲食不當引發慢性病成“歲月神偷” 均衡飲食可令人均壽命提高13歲
衛生部公布的數字表明我國已有2.6億慢性病患者,目前,我國八成的死亡者死於慢性病,在過早死亡和壽命損失中,慢性病占多數,其中在過早死亡的494萬人中占75%;早死導致的減壽人年數(即所有早死者與人均壽命差距總和)1億中,慢性病占49%,為4900萬人年。
根據測算,如果扣除慢性病原因,可增加人均期望壽命13.2歲。而“病從口入”,營養學專家認為,目前引發我國居民死亡的前三位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係統疾病中,前兩者與膳食結構不合理有明顯關係,心腦血管、腫瘤、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大多是吃出來的。
清淡飲食多吃蔬果 但不可“人吃亦吃”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中國人好美食,目前居民的膳食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動物性食物增加,植物性食物下降,脂肪攝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下降,與此相伴而來的則是相關的慢性病隨之增加。
飲食原則很複雜,但另一方麵其根本原則很簡單。應以清淡,保持合理體重、減輕心髒負擔;同時增加粗纖維和水果蔬菜的攝入,蔬果對身體的好處很明顯。此外,你可以什麼都吃,這有助於營養均衡,但都不能吃太多;而且,要根據個人情況選擇膳食,別人適合的食譜,對你未必適用。
吃好不運動 也是致命的“流行病”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18日發表兩份報告,判斷全球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運動量不足,“坐沙發、看電視”類型的生活方式每年致死大約500萬人。研究人員把運動量不足稱為“流行病”,與吸煙和肥胖相當,是致命風險因素。
運動量不足現象如果能減少10%,依保守估算,可以每年挽救50萬人的生命。人們越來越少走路、跑步和騎自行車,越來越多坐在汽車內和電視、電腦前。運動其實很簡單,而且什麼時候都不算遲,台灣的一項研究顯示,隻需堅持每天15分鍾中等強度鍛煉(如爬樓梯、打排球、騎車、跳高、郊遊等),即可長壽3年。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