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2.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症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7.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9.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10.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問題的性質。
12.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無反應。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討厭的行為。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於衷。
14.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曆史。
l5.性生活輕浮、隨便,方式與對象都與本人不相稱。有性順應障礙。
16.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突然進發的,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準備下進行的。
上述這些反社會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遲於25歲。
在做出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時,所要考慮的最關鍵方麵是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在上述特征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特別重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數人通常會感到可恥和罪惡的事後,在情感上也無反應。
臨床心理學家還發現,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就有所表現,加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走、積習不改、流浪和對…切權威的反抗行為;少年時期過早出現性行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壞公物、不遵守規章製度等不良習慣;成年後工作表現差,常曠工,對家庭不負責任,在外欠款不還,常犯規違法;30歲以後,大約有30%一40%的患者有緩解或明顯的改善。
二、治療方法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複雜、目前對此症的治療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鎮靜劑和抗精神類藥物治療,隻能治標不治本,且療效不顯著;而心理治療對那些由於中樞神經係統功能障礙而成為反社會型人格的患者又毫無作用。但在實踐中發現,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實施認知領悟療法有一定療效。施治者可幫助患者提高認識,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培養患者的責任感,使他們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努力 增強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這些措施對減少患者的反社會行為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少數家庭關係極為惡劣而與社會相處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學校或機關住集體宿舍或到親友家寄養,以減少家庭環境的負麵影響,同時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個別威脅家庭與社會安全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讀學校或成人勞動教養機構,參加勞動並限製其自由。對情節特別惡劣、屢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
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製性的懲罰(如電擊、禁閉等),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實施多次以後,患者一產生反社會行為的衝動,就感到厭惡,全身不舒服,通過這樣減少其反社會的行為。然後根據其行為矯正的實際表現,放寬限製,逐步恢複其正常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