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

解讀喝一口與喝一瓶的心理學

作者: 來源:壹心理 日期:2012-09-25
導讀

         我有時候特別羨慕“實驗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最近中文媒體上流傳非常廣泛的一個心理學實驗是德國人做的,說護身符的確能給人帶來好運,因為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我有時候特別羨慕“實驗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他們常常能以非常直觀的邏輯,在大學裏找一幫學生受試者做一些特別方便的“實驗”,寫成一篇簡明易懂的論文,證明的不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然後還能經常發表在 Science 之類的頂級刊物上,並且被媒體和博客大肆報道。相比之下,物理學家們就算投入幾百萬美元做實驗,加上外行根本看不懂的理論推導,結論完全不顯然的情況下,也未必能確保一篇 PRL 和十五分鍾的名望。

  比如2007年 Scinece 上有一篇被報道了無窮多次的論文,“Are Women Really More Talkative Than Men?”研究的問題是人們都說女人話比男人多,多麼?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是在八年的時間跨度內選取了6個大學,每個實驗進行4到10天不等,總共考察了男女共396名大學生,讓他們隻要是清醒的時候就佩戴一個錄音機記錄所說的話。這樣直接統計的結果是女生平均每天說16215個詞,男生每天說15669個詞,相差7%,因此女生似乎並不明顯比男生嘮叨。我對這個研究的評論是如果一個物理學家這樣搞科研的話早沒工作了。就算給他們八年時間,他們都不知道重點考察中年以上婦女。

  但是人們就是喜歡心理學。本文並不是為了抒發怨念,其實我也喜歡心理學 — 我從來不在博客上談論自己寫的論文,卻經常談論心理學實驗。本文要說的是這些心理學實驗的一個重大弊端。

  最近中文媒體上流傳非常廣泛的一個心理學實驗是德國人做的,說護身符的確能給人帶來好運,因為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個研究的方法是:

  在德國科學家進行的一場實驗中,數十人被叫來進行一場高爾夫比賽,其中一半人被告知使用的是在多場比賽中給選手帶來好運的幸運球,而另一半人則被告知使用的隻是普通球。比賽結束後,科學家發現使用“幸運球”的選手的擊球入洞率要比使用普通球的選手高出近40%。

  首先這是心理實驗庸俗化的一個典型例子,因為關於積極心理暗示效應的實驗早就汗牛充棟,比如在 Predictably Irrational (《怪誕行為學》)這本書裏就介紹了好幾個。其中一個說傳統上人們都認為亞洲學生數學好,而女生的數學不好,那麼亞洲女生呢?在試驗中找一幫亞洲女生分成兩組做數學測驗。測驗前心理暗示其中一組在強調她們是亞洲人;另一組則強調她們是女生。結果果然,第一組的成績好於第二組。

  另一個更有意思的實驗則在考試之前向學生賣 SoBe 飲料(這是一種比較貴的飲料,我喝過,味道倒在其次,瓶子做得挺好),隻說這個飲料可能會有效果,但不一定是對腦力有好處(其實沒好處)。結果那些拒絕買和花全價買了 SoBe 的學生在測驗中成績相同,都是15道題平均答對9道,而那些被允許以一個折扣價買了這飲料喝的學生則隻答對了6.5道。

  據此,我們是否應該佩戴護身符,應該在參加數學考試之前提醒自己是個亞洲人,並且千萬別喝減價飲料呢?很可能不是這樣。

  這些實驗的弊端在於隻做一次,而且還是在實驗室裏。如果讓那些受試者每天都來參加這種考試,每天都是用幸運球比賽,積極心理暗示還有用麼?

  Tim Harford 在 The Logic of Life 這本書中介紹了一個在我看來重要得多的實驗。在實驗室裏,受試者們分別扮演雇主和雇員,實驗發現如果雇主給雇員一個比標準工資高一些的工資的話,雇員也會自覺的幹比標準要求多一點的活兒。實驗結論顯然是,意外的漲工資會帶來員工更努力工作的善意回報。但這一次經濟學家並沒有滿足於此!

  他們決定把實驗在生活中再做一次。他們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招來一批工人,然後隨機地給其中一些工人比廣告上說的更高的工資。一開始似乎驗證了實驗室的結論,那些獲得意外高工資的人的確幹的更加賣力—— 然而這種賣力隻持續了不到半天。半天之後,所有工人都隻幹他們“該幹”的活了。

  這個實驗使我想起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之爭。這兩種可樂的味道非常接近,但如果你仔細品的話,會發現百事更甜一點,而可口可樂略帶一點酸味。可口可樂公司曾經做過實驗,在不公布品牌的情況下把這兩種可樂倒在小杯裏,找一幫受試者品嚐。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百事可樂更好喝。

  在實驗結果的刺激下可口可樂決定改良配方,使得味道更像百事可樂,結果是慘遭失敗!消費者抗議新配方。懷舊因素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在實驗室裏喝一口和拿回家去喝一瓶,感覺是兩碼事。其實如果隻喝一口的話,可能很多人認為汽水比茶好喝。

  目前大多數的心理學實驗,是“喝一口的心理學”,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學”。佩戴護身符的第一天也許會充滿正麵的情緒,第二天可能就不好使了,時間長了反而成為累贅,一天不戴可能還會恐慌。所謂“積極心理暗示”,其關鍵也許就在於讓受試者感到新鮮想不到。

  那麼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能想象到一個不同的“積極心理暗示”,總能變著法地鼓勵自己,他是否會在長期尺度上比別人做的更好呢?我猜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為了把這些個人看法變成無可爭議的結論,我們需要的還是,設計得非常合理的心理學實驗。從這個角度說實驗心理學畢竟還真有可能是一門科學。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