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

心理學家:尋求目的是人的天性

作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期:2012-11-07
導讀

         當科學家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自然界中物體和事件存在的原因時,他們都明確反對對事物作出目的論的解釋,而是采納因果的、機械論的解讀,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物質力量受某種因果規律支配的結果。

  當科學家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自然界中物體和事件存在的原因時,他們都明確反對對事物作出目的論的解釋,而是采納因果的、機械論的解讀,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物質力量受某種因果規律支配的結果。不過,心理學副教授黛博拉·克萊曼及其合作者喬舒亞·羅特曼、麗貝卡·賽斯通發現,當科學家們不得不在緊迫的時間內思考時,一種潛在的“在自然界中尋求目的”的傾向就會浮出水麵。

  在迄今為止的研究中,該發現強有力地證明了目的導向的解釋是人類頭腦根深蒂固的“默認首選項”,而這種傾向從人類發展的早期開始便與我們相伴而行。

  在這項在線發表於10月版《實驗心理學期刊:總論》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首先假設人類頭腦中存在著對事物作出目的論解釋的自然趨勢。為檢驗這一假設的正確性,他們邀請一組來自美國頂級學府的物理學家對諸如“樹木生產氧氣是為了使動物能夠呼吸”和“地球表麵覆蓋著臭氧層是為了緩衝紫外線的輻射”這樣的陳述作出判斷。但回答的時間非常緊迫,物理學家們幾乎來不及作任何思考。對照組的科學家們則有充分的時間對同樣的陳述作出判斷。

  研究者發現,限時組的科學家們雖然時間把握得不錯,卻對這些缺乏科學依據的以“目的”為中心的解釋表現出更高的接受率。而對照組的科學家則普遍呈反對態度。在另一場原理相同的實驗中,被試分別是當地的在校大學生和已完成大學教育且與物理學家年齡相仿的人。研究者發現,實驗結果呈現出同樣的“目的論”趨勢,隻不過物理學家認可目的論解釋的幾率相比之下更高一些。

  在針對不同學科科學家的另一次實驗中,研究者發現,無論經過多少年的科學訓練,化學家、地質學家和物理學家展現出的對於“某種目的”的偏好都不亞於英語和曆史學學者,即使後者在科學知識方麵相形見絀。

  克萊曼副教授表示:“這些研究的發現真是令人驚訝。盡管先進的科學訓練能降低科學學者對於目的論解釋的接受率,卻無法消除人類將其作為第一反應的頑固傾向。”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