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EASD2017】10年“走心”研究,或將終結磺脲類與吡格列酮之“戰”!

作者:渝小蘇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日期:2017-09-18
導讀

9月13日,迄今全球唯一口服降糖藥頭對頭大型心血管結局研究——TOSCA.IT在EASD年會上發布!磺脲類與吡格列酮的“世紀大戰”,或將塵埃落定。

關鍵字: EASD2017 | 磺脲類 | 吡格列酮

9月13日,迄今全球唯一口服降糖藥頭對頭大型心血管結局研究——TOSCA.IT在EASD年會上發布!磺脲類吡格列酮的“世紀大戰”,或將塵埃落定。

記者丨渝小蘇

來源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在看研究之前,先假設您在門診遇到這樣一個病例:

一位普通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沒有心血管疾病史,血壓、血脂、BMI基本處於正常範圍,給予二甲雙胍單藥治療後血糖控製不理想。

這時候,你了解到患者的經濟狀況:退休國企改製職工,有的子女尚未成婚,老伴也是老病號,家中經濟條件並不寬裕。浮現在你眼前的加藥選擇有磺脲類藥物(格列美脲、格列齊特等)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吡格列酮)——單片價格基本在3塊錢以內,幾乎是目前最經濟的降糖藥。

那麼問題來了:

這種情況下,你會選哪個?

○A. 磺脲類藥物

○B. 吡格列酮

○C. 選兩個差不多

○D. 不清楚

“愛憎”分明還是舉棋不定?等看完這項研究,在文末投票處給出你的最終決定。現在,先記住你的選擇。

記住選擇

以上的這個病例,就是我們目前最常遇到的一種臨床情景。事實上,磺脲類與吡格列酮的PK之戰,向來都是硝煙四起、爭論不休:

磺脲類

2008年Diabetes Care上的薈萃研究表明,磺脲類藥物聯合二甲雙胍可能會引起心血管死亡率及住院率增加[1]。另有研究顯示磺脲類藥物可能有增加癌症死亡率的風險[2]。

VS

吡格列酮

2005年PROACTIVE研究顯示其可能具有顯著的心衰風險[3];2007年FDA因其增加心衰風險而發出“黑框”警告。2016年IRIS研究提示其可能會引發膀胱癌、骨折、水腫等副作用[4],尤其因膀胱癌再次被FDA“亮紅牌”。

作為目前最常用的聯合降糖方案,二甲雙胍/磺脲類與二甲雙胍/吡格列酮之間,心血管結局、血糖控製情況和安全性究竟孰優孰劣?

9月13日,在2017年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年會上,來自意大利長達10年的大型多中心、頭對頭隨機對照研究TOSCA.IT為我們“揭曉”了答案。該研究也於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雜誌同步發表。

以下為部分講者:

主持

Rury R Holman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

研究者

A. nicolucci教授

意大利Consorzio Mario Negri Sud研究所

A.P. maggioni教授

意大利ANMCO研究中心

E. Bonora教授

意大利維羅納大學醫學院

獨立評論人

M.R. taskinen教授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

研究選取50-75歲二甲雙胍單藥控製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028名,平均HbA1c7.7%左右,在繼續應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1:1分配至2組:吡格列酮組(15-45 mg)和磺脲類組(格列本脲5-15 mg,占2%;格列美脲2-6 mg,占48%;格列齊特30-120 mg,占50%),並進行了平均近5年的隨訪。在隨訪中,由於受到“吡格列酮增加膀胱癌”事件風波的影響,前組的停藥率明顯高於後組(28.1% Vs 15.9%)。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患者中,僅11%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18%有吸煙史,LDL-C平均為2.67 mmol/L,平均血壓134/80 mmHg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屬於心血管低危人群。

勢均力敵!

心血管事件主要終點無明顯區別

簡單而言,試驗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3句話:

1在心血管低風險、二甲雙胍單藥控製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用吡格列酮或磺脲類藥物(格列齊特或格列美脲)的心血管風險並無差別。吡格列酮可能有潛在的心血管獲益,但從研究結果來看並不具有顯著優勢。

2吡格列酮低血糖風險更低,從HbA1c水平和非胰島素治療持續時間來看,降糖效果或更佳。

3二者骨折和腫瘤發生率(包括膀胱癌在內)無明顯差別。吡格列酮心衰事件發生率更高,但二者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下麵讓我們來詳細地看看研究結果:

結果1

近5年隨訪中,兩組在主要終點(心血管疾病複合終點,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緊急冠脈再血管化)上無統計學差異(吡格列酮組 Vs 磺脲類組:HR 0.96,95%CI 0.74-1.26,p=0.79)。

隨訪期間主要終點發生率均為7%,即1.5例/100人/年,無論患者有無心血管疾病史及性別、年齡、BMI、HbA1c、eGFR等差異。

圖:主要複合終點結果

結果2

研究的關鍵次要終點(缺血性心髒病,包括第一次猝死、致死和非致死性心梗及卒中,下肢截肢,及大血管再血管化事件)的差異同樣無統計學意義(HR 0.88,95%CI0.65-1.21,p=0.44)。

但是在實際處理分析(on-treatment analysis,統計實際服用研究藥物中及停藥30天後的終點事件)中,吡格列酮組發生次要終點事件的風險顯著低於磺脲類組(HR 0.57,95%CI0.47-0.96,p=0.03)。

結果3

降糖效果方麵,2組均有39%患者實現血糖達標(HbA1c≤7%)。吡格列酮組的平均HbA1c較磺脲類組稍低(7.24% Vs 7.30%,p=0.01),治療失敗率較低(13% Vs 20%,p<0.0001),同時聯用胰島素的患者比例較低(11% Vs 16%,p<0.0001)。

圖:治療失敗率(間隔3個月連續2次HbA1c均>8%)比較

結果4

安全性方麵,吡格列酮組心衰事件的發生率高於磺脲類組,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HR 1.57,95%CI0.76-3.24,p=0.22),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於磺脲類組(10% Vs 34%,p<0.0001)。二組體重增加平均控製在2kg以內。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在膀胱癌、病理性骨折、水腫等不良事件上並無明顯區別。

圖: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圖:低血糖事件發生率比較

走心!

迄今唯一一項2種降糖藥

頭對頭心血管結局對比研究

作為在EASD年會及Lancet子刊上發布的重磅研究,研究者指出,TOSCA.IT具有以下特點及優勢:

1它是一項大型(涉及3000多例患者)、隨訪時間長(平均近5年)的隨機對照研究;

2研究對象為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低危心血管風險;

3它是一項頭對頭藥物對比研究,比較的是兩種廉價的糖尿病藥物;

4考慮到吡格列酮的使用,研究除外了心衰的患者(NYHA分級Ⅰ-Ⅳ級);

5考慮到既往研究(如IRIS研究)證據,評估了吡格列酮導致病理性骨折的風險;

6對腫瘤發生情況進行了詳細評估,尤其是膀胱癌;

7這是一項由意大利糖尿病協會主持的中立研究,無藥企支持。

綜合迄今為止國際2型糖尿病領域的大型心血管結局研究,可以看到,既往研究大多數為藥物與安慰劑組的比較研究(RECORD研究除外,其應用的羅格列酮曾因心血管風險被禁)。TOSCA.IT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項2種常見口服降糖藥之間頭對頭對比心血管結局的大型研究,其意義不言而喻。

圖:既往相關研究一覽

在以上的既往研究中,患者大多具有心血管疾病史,我們已有較為充分的研究證據指導藥物治療(如二甲雙胍、吡格列酮、利拉魯肽、SGLT-2抑製劑等)。而對於無心血管疾病史、心血管風險因素較少的患者,二甲雙胍如何聯用缺乏有效的證據,TOSCA.IT研究彌補了這一點,為這類患者的治療選擇指明了一種方向。

此外,研究者也指出,這項研究依然存在一些可能的缺點和問題,如未達到計劃中的事件數,吡格列酮的停藥率比較高(主要與膀胱癌風險引起的輿論風波相關)、非雙盲設計研究(但是在評估事件時使用盲法)等。

最後,我們再回到開頭的那個病例。看完TOSCA.IT研究結果,你的選擇改變了嗎?

現場照片

Ref.

[1] Rao AD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 31:1672

[2] Bowker S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6; 29: 254

[3] PROACTIVE Trial. Lancet 2005; 366: 1279

[4] IRIS Trial. N Eng J Med 2016; 374: 1321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