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患者日見增多,情況也越來越複雜。如何用藥成了一個大問題。近日查房見到一個2型糖尿病合並主動脈血栓、主動脈夾層、缺血性腸病的病人,引發本人思考如何兼顧二者的治療、走出"捷"徑?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患者日見增多,情況也越來越複雜。如何用藥成了一個大問題。近日查房見到一個2型糖尿病合並主動脈血栓、主動脈夾層、缺血性腸病的病人,引發本人思考如何兼顧二者的治療、走出"捷"徑?
概 況
簡要病史
伊某某,男性,65歲。
現病史:
因發現腹痛9個月,發現腹主動脈血栓擬取栓入院。近一多年來經常腹脹、納差,形體消瘦,CT檢查發現腹主動脈及多處腸係膜血管血栓形成,伴腹主動脈瘤。
既往史:
2型糖尿病15年,現用胰島素48u/天,口服西格列汀1片/天、二甲雙胍(850mg)二片。嗜煙酒。
輔助檢查:
空腹血糖5.6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6.4%。視黃醇蛋白28.2mg/L。
診 斷
該患者入院後經血管外科會診,明確診斷為腹主動脈瘤合並多發血栓(機化期),缺血性腸病。但考慮血栓形成時間可能較長,己機化,不適合取栓,建議內科保守治療。
該糖尿病患者年齡較大、合並多種疾病,具備老年綜合征特征。分析其消瘦病因,除了患者年齡增長帶來的老年綜合征以外,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腸病的發生發展均能夠帶來形體消瘦、營養不良。
該病例中,戒煙酒是治療的基礎,臨床醫生需向患者反複強調,主要靠其自我管理。在臨床治療中,我們還要來看看,導致其患“缺血性腸病”的主要病因——2型糖尿病——的現有治療方案是否科學合理?
病例分析
1
血糖控製的合理目標
作為高齡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風險大,預期壽命短,血糖控製目標有別於一般成人。從患者的空腹血糖和HbA1c數據結果看,血糖雖然控製得很好,但更要注意低血糖的風險。
2017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相對寬鬆的血糖控製目標可能更適合於有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並發症的患者[1]。
2
降糖藥物調整依據
患者BMI 20kg/m2,視黃醇蛋白明顯低於正在常值,白蛋白正常低值,說明存在一定程度營養不良。
筆者認為,需要綜合目前存在的老年綜合征、營養不良、缺血性腸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幾個相互影響的問題共同加以考慮,決定治療方案的調整與否。
那麼,選擇怎樣的口服降糖藥合適?
▎ 二甲雙胍
作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用藥,二甲雙胍減輕體重、存在胃腸道反應,每日需服用2-3次[2],患者消瘦且伴有營養不良,不建議選用,應選用不增加腸蠕動、誘發胃腸道缺血的藥物。
▎ 胰島素促泌劑
每日2次預混胰島素與胰島素促泌劑聯用,低血糖風險高,患者為低血糖高風險人群,不選用。
▎ 噻唑烷二酮類
噻唑烷二酮類增加老年人心力衰竭、加重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患者高齡,且合並主動脈血栓、主動脈夾層、缺血性腸病,不選用。
▎ α-糖苷酶抑製劑
此類藥物每日多次服用,存在胃腸道反應,僅控製餐後血糖,患者營養不良,須兼顧空腹及餐後血糖,不選用。
▎ 胰島素
正常人每天自身分泌胰島素40u。因此40u/D是外源胰島素的正常用量,患者現有治療方案的每天用量超過這一量,說明其體內存在胰島素抵抗。長期過量使用胰島素可能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在此患者身上則有加劇缺血性腸病的風險。
▎ 二肽基肽酶-4(DPP-4)抑製劑
胃腸道分泌的GLP-1參與血糖調節,DDP-4 抑製劑通過抑製GLP-1的降解發揮其降糖作用。在胃腸缺血情況下GLP-1分泌可能會受到影響,適當的增加DDP-4抑製劑的用量,進一步壓低GLP-1降解率,保護其調節血糖的作用。此外,DPP-4抑製劑(西格列汀)低血糖風險相對較小,不影響體重或輕度增加體重[1];在心血管安全性方麵,TECOS研究已證實西格列汀不增加因心衰住院風險,長期心血管安全性良好,其中納入對象也包含了西格列汀聯合胰島素治療的人群[3]。因此,建議將西格列汀保留在治療方案中。
基於上述考慮,將該例患者的治療方案調整為:
胰島素減為30u/天。
停用二甲雙胍。
西格列汀100mg/天。
加用他汀類降脂藥。
向患者強調戒煙戒酒。
控製飲食、適當的運動。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