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ADA | ICU血糖監測革命:98.9%的讀數精準匹配,rtCGM技術引領醫療監測創新

作者:醫學論壇網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24-07-18
導讀

本文深入解讀了實時連續血糖監測(rtCGM)技術在重症監護病房(ICU)中的應用價值。不僅填補了血糖監測領域的空白,還為ICU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有望推動未來臨床護理模式的重大轉變。

關鍵字: ICU

【CMT&CHTV 文獻精粹】

導語:本文深入解讀了實時連續血糖監測(rtCGM)技術在重症監護病房(ICU)中的應用價值。不僅填補了血糖監測領域的空白,還為ICU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有望推動未來臨床護理模式的重大轉變。

據統計,高達38%的住院患者存在高血糖現象,這不僅與並發症增多、住院時間延長和死亡率提高密切相關,而且對術後患者的恢複過程也產生重大影響[1]。盡管點對點血糖監測是當前的金標準,但其侵入性和對患者頻繁采血的需求限製了其在ICU等重症環境中的應用。盡管點對點血糖監測(POC-GM)是當前的金標準,但其侵入性和對患者頻繁采血的需求限製了其在ICU等重症環境中的應用。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實時連續血糖監測(rtCGM)技術應運而生。近年來,rtCGM技術在門診和普通住院環境中已顯示出顯著優勢,但其在ICU中的應用研究仍然有限。

2024年6月,《Diabetes Care》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Fifth Vital Sign》的述評[2],綜合評估了rtCGM在ICU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其中,作者特別關注接受重大腹部手術並需要靜脈胰島素輸注的患者,探討了rtCGM在這些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潛力和臨床益處,為rtCGM在ICU中的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數據和臨床指導。

rtCGM與傳統血糖監測的比較準確性

既往研究指出,rtCGM與ABL的血糖值平均絕對相對差異為9.4%,並且98.9%的rtCGM測量值落在了監測誤差網格的A和B區,這表明rtCGM在ICU患者中的準確性與製造商在更健康人群中報告的數據相當[3]。這一結果對於ICU環境中的血糖監測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連續的監測手段,減少了對患者的幹擾。

rtCGM的創新應用:新傳感器放置位置

作者指出,rtCGM傳感器的放置位置具有創新性。在傳統腹部手術患者中,由於腹部的不便利性,rtCGM的傳感器被放置在了鎖骨下區域,這一位置不僅更易於護理人員的接觸,而且在常規住院活動中不易脫落[4]。這種創新的應用方式,為rtCGM在ICU中的廣泛使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rtCGM的引入,不僅提高了血糖監測的準確性和便利性,還可能對患者的臨床護理產生深遠影響。通過連續監測血糖水平,醫護人員能夠更快速地識別和響應血糖異常,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減少患者因血糖波動帶來的風險。

rtCGM在ICU實施的技術挑戰與局限性

盡管rtCGM顯示出巨大的潛力,但研究也指出:在ICU中實施rtCGM仍麵臨著技術挑戰和局限性。例如,rtCGM的準確性依賴於動脈血樣和ABL的頻繁校準,這在許多醫院的ICU中並非標準做法[5]。此外,rtCGM的準確性尚未達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血糖計的準確度標準,這限製了其在更廣泛臨床環境中的應用。

rtCGM對領域發展的長遠影響

rtCGM技術的引入,對內分泌領域特別是ICU中的血糖管理具有重要的長遠影響。它不僅能夠提高血糖監測的效率和準確性,還可能改變臨床醫生對血糖控製的認識和方法。隨著rtCGM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優化,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研究和臨床實踐采用這一技術,從而推動整個領域的發展。

綜合既往研究的結果,rtCGM在ICU患者中的準確性與製造商在更穩定的環境中報告的準確性相當,盡管它沒有達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血糖計的準確度標準。但rtCGM提供的連續、自動化的血糖數據,以及趨勢和警報,可能有助於防止有害的血糖波動,直到為住院rtCGM建立特定的可接受準確度限製[6]。

總結

本文深入分析了在ICU環境中實施實時連續血糖監測(rtCGM)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調了rtCGM作為一項創新技術,在提高ICU患者血糖監測的準確性和連續性方麵所具有的潛力。作者特別指出,rtCGM能夠提供與傳統點對點血糖監測相媲美甚至更優的準確性水平,這一點通過與動脈血氣分析儀(ABL)的比較中得到證實[3]。

作者還強調了rtCGM在ICU中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將傳感器放置於新的非傳統位置——鎖骨下區域的創新嚐試。這一改變不僅提高了監測的方便性,還減少了因患者活動導致的傳感器脫落風險[4]。此外,盡管rtCGM在準確性上尚未完全達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標準,但其提供的連續血糖數據和趨勢分析,對於快速響應血糖波動、優化臨床決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7]

參考文獻

Korytkowski MT, Muniyappa R, Antinori-Lent K, et al.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hospitalized adult patients in non-critical care settings: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2;107(6):2101–2128. doi:10.1210/clinem/dgac343.

Patham B, Kansara A, Sadhu AR. 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Fifth Vital Sign[J]. Diabetes Care. 2024 Jun 1;47(6):924-926. doi: 10.2337/dci24-0020.

Voglová Hagerf B, Nemetová L, Marz M, et al. Accuracy and feasibility of 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and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J]. Diabetes Care. 2024;47(6):956–963. doi:10.2337/dc24-0220.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Enforcement Policy for Non-Invasive Remote Monitoring Devices Used to Support Patient Monitoring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vised), 2020. Accessed 17 October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fda.gov/media/136290/download.

Agarwal S, Mathew J, Davis GM, et al.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Diabetes Care. 2021;44(6):847–849. doi:10.2337/dc20-2209.

van den Berghe G, 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N Engl J Med. 2001;345(19):1359–1367. doi:10.1056/NEJM200111153451901.

Finfer S, Chittock DR, Su SY, et al. Intensive versus conventional glucose control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N Engl J Med. 2009;360(13):1283–1297. doi:10.1056/NEJMoa0810685.

編輯:連翹

二審:清揚

三審:碧泉

排版:半夏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