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腹型肥胖是糖尿病風險因素

作者:楊婧哲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1-11-29
導讀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賈偉平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五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1)上發表文章,分析了腰圍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切點的關係。該文收錄在2011年11月第三卷《中華糖尿病雜誌》增刊上。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賈偉平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五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1)上發表文章,分析了腰圍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切點的關係。該文收錄在2011年11月第三卷《中華糖尿病雜誌》增刊上。

  文章指出,肥胖及其相關疾病所致的不良結局對人體健康構成巨大危害,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依據脂肪在人體分布的部位不同,可以把肥胖分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兩種類型。腹型肥胖是引起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成人常見代謝病及心血管病變的源頭,是代謝綜合征(MS)的核心組份。由於肥胖的程度與表現類型受種族及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專業學術組織所製定的診斷標準不盡相同。盡管在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定義及2009年IDF/美國心髒學會(AHA)/美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聯合定義中提出,以腰圍判斷腹型肥胖時應根據不同性別、種族采用不同的切點,但是診斷腹型肥胖的精確方法是應用核磁共振(MRI)或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測量腹內脂肪的含量。為此,他們在中國人群中開展了應用MRI評價腹型肥胖的研究,見到腹內脂肪麵積(VA)達到80cm2時,可聚集2項及以上代謝綜合征組分,故可作為腹型肥胖的精確診斷標準。研究尚見到,VA 80 cm2的相應腰圍切點為男性90cm,女性85cm,可以作為臨床判斷腹型肥胖的適用指標。與總體脂相比,腹型肥胖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的關係更為密切,且無論總體脂含量是否增加,VFA≥80cm2可以反映中老年男性C-IMT增加的風險,進一步證實了腹型肥胖與心血管病變的密切關聯。

  上述腰圍切點已被2007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所采納,在新的MS工作定義中作為腹型肥胖的診斷標準。此外,在一項為期7、8年的應用MRI診斷腹型肥胖預測糖尿病的隨訪研究中也進一步證實了腹型肥胖是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素。另一項應用各種MS定義預測心血管事件的上海社區人群5年前瞻性研究見到,以上述腰圍切點修訂的我國MS的診斷標準較IDF和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診斷標準對心血管事件發生具有更重要的預測價值。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