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匠人精神”成年度熱詞之一。日前,成都一家民營醫院麵向三甲公立醫院發出“百萬年薪招聘匠人醫生”的消息,再次引起人們“匠人精神”的熱議。在醫療界普遍以論文和職稱作為評價醫生水平的大背景下,這則招聘啟事卻明確提出,不看論文,隻找在臨床一線具有“匠人精神”的普通主治以上醫生。(5月25日《成都商報》)
去年,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匠人精神”成年度熱詞之一。日前,成都一家民營醫院麵向三甲公立醫院發出“百萬年薪招聘匠人醫生”的消息,再次引起人們“匠人精神”的熱議。在醫療界普遍以論文和職稱作為評價醫生水平的大背景下,這則招聘啟事卻明確提出,不看論文,隻找在臨床一線具有“匠人精神”的普通主治以上醫生。(5月25日《成都商報》)
“匠人精神”是一種追求精益求精、把產品做到極致的精神,這種精神更是一份堅守、一份責任、一種信仰。成都那家民營醫院拿出百萬年薪,招聘具有“匠人精神”的“匠人醫生”,可以說,是一次極具顛覆性的醫生招聘。
長期以來,論文是招聘醫生、評定職稱的重要衡量標準,尤其是SCI論文(即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更是最重要的砝碼。所以,據說在醫生間流傳著一個既戲謔又沉重的說法:到了情人節,到了“520”,送玫瑰、送巧克力等等,並不是送給醫生的最好禮物,要送就送一篇署名的SCI論文吧。甚至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醫生的第一個境界是手藝精良的“醫匠”,第二個境界是論文精湛的“醫帥”。但老百姓看病最需要哪個境界的醫生呢?
在重論文輕技術的招聘與職稱評定規則之下,醫生完全被論文“綁架”,即使是臨床醫生,在忙碌的出門診、做手術、加夜班之後,時常還得加班加點、苦寫論文、研討論文,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提升醫療技術水平。許多出於應付而撰寫的論文,對提高醫生的臨床實踐、解決臨床問題作用不大。在論文“浮躁症”的激發下,一些醫生甚至通過抄襲、剽竊完成任務,或將寫稿、投稿均委托第三方機構。這恐怕就是論文造假在醫療界最為興盛的根源。
對於當下的醫療界而言,招聘醫生、評定職稱確實到了改變評價方式,弱化“以論文定英雄”的時候。前不久,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發布消息稱,經過調查發現,在2012年至2016年間,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學術期刊《腫瘤生理學》上的論文涉嫌造假,這107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弱化“以論文定英雄”,才能有效減少我國醫療界的“學術不端”,維護我國醫生群體的國際形象,才能減少擁有很多論文卻看不好門診、做不好手術的醫生。
而成都那家民營醫院不看論文看手藝,招聘“匠人醫生”,便是弱化“以論文定英雄”的可貴嚐試。其開出的百萬年薪,讓有“匠人精神”的醫生獲得高收入,有助於避免“會看病的不如會寫論文的”的尷尬,有助於激發一些醫生用醫生的大腦思考,用匠人的氣質工作,專注於臨床一線治療,以良好的治療效果,以一顆醫者的仁心,撫平病人的傷痛,贏得病人的口碑。至於醫學科研交給專職科研人員,以及醫學高校及其評價體係吧。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